把握“智能”制造方向,就要清楚不是引进一套数控设备,就智能了。比如,我们的机器人产业这些年发展很快,但同时要看到,机器人企业的关键零部件普遍依赖进口,技术储备低,应用规模小,生产的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指标上普遍低于国际品牌,大多数企业还只是限于组装制造环节,生产出的很多机器人产品也仍是没有“大脑”的机械手,距离“智能”仍有相当大距离。
第二是主体问题。在“中国制造2025”中,谁唱主角?政府起什么作用?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仍是老思维,“运动员”“裁判员”双肩挑,不仅承担起本应承担的引导、服务功能,而且直接参与具体行业企业的运营,这是很危险的。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有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发展中国制造业要让企业真正成为主体。对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也就是说,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征程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市场主导,并不是政府就没事做了。对一个前瞻性的产业,政府要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中,资金引导和扶持十分必要。特别对技术溢出效应明显的“四基”要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四基”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其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各种财税支持引导企业着力破解这些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三是合理布局问题。“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目标,也是各地方发展制造业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全国的制造业水平有整体上的提升,1.0、2.0要向4.0迈进。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人才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和区位特征不同,使得各地的制造业很难出现整齐划一的发展。更要看到,无论是边陲小镇还是特大城市都上马机器人、大数据等项目,建设相同的产业园区,那很可能导致新一轮产业重复建设甚至产能过剩。因此,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实行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地要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不能一哄而上;全国要编制更详细的发展规划,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若干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上。
(执笔:李 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