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审视中美关系走向

从全球视野审视中美关系走向

——访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孙哲

今年是中美建交36周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9月22—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记者就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及中美关系发展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孙哲。

中美关系要从总体上来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谈到如何在新起点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第一件事就是“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为什么说战略互信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

孙哲:中美之间相互有疑问并不奇怪,这种疑问可能表现在对彼此的历史、文化理解不充分方面。中美两国政治体制不同,交往时间不长,相互间仍然存在疑虑,两国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有时也不尽相同。

在诸如中国的国家治理、国家安全法等问题上,一些美国人也不理解,提出种种疑问。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一定能够面向美国民众,讲中国故事,把中国的事情讲清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开美国人的“心结”。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除了官方会晤也有走基层等安排,就是要跟美国民众进行接触。我相信通过这样相得益彰的形式安排,一定能够加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

今后,中美互信的“赤字”可能还会存在,双方也不必气馁,要考虑在某些议题上,当互信欠缺的时候,双方怎么加强合作,这也是习主席此次访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谈到了中美之间的合作,请您介绍一下中美之间现在合作的进展如何,已经到了什么阶段?

孙哲:谈中美合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将其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中美之间有广泛的交往。2014年双方来往的人员有430万人次,每天有1.2万中国人和美国人来往于两国之间。跟10年、20年以前相比,这种广泛的接触是一个焕然一新的景象。

第二,中美的实质性合作涉及方方面面。2014年,中美签订了气候变化方面的协议。除了科技、文化,甚至军事方面也有合作。

第三,由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美之间又呈现出一种深度的竞争,要正视这种现实。

第四,中美之间还存在冲突的因素,比如双边关系、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但属于“有限的冲突”。对这几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全面。如果只是强调冲突不可避免,就会陷入历史悲观主义的陷阱;如果只看到中美关系发展得不错,只看到民间交往让两个国家更加亲切,也难免过于乐观。

只有对中美关系进行这四个维度的总体把握,才能真正了解到中美关系今天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