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合作大局不变,要有战略远见和耐心

中美关系合作大局不变,要有战略远见和耐心

摘要:中美双方在会谈中就中美关系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众多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并达成广泛、重要共识。讨论议题涵盖了经贸投资、网络安全、南海、人权、人文交流以及落实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阿富汗重建、应对气候变化、维和等几乎所有相互关切的议题,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加速崛起于亚太,美国高调“重返亚太”,这一历史性的两强“相遇”,表明中美关系已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新阶段。中美能否突破传统思维与历史“惯性”,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抑或正在陷入所谓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甚至已达冲突“临界点”?成为当前国际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反映了国际社会面对中国等一大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可能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带来的深刻变化所产生的多元认知和复杂心情,由于相关国家在国际处境、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其中既有好奇、兴奋和期待,也不乏困惑、焦虑和“不适”。

然而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全过程与会谈成果表明,稳定、合作仍然中美关系的大局和基本面,中美双方都保持了明显的政策连续性。尽管此次中美首脑会晤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但会谈气氛依然友好、融洽,政策宣示理性、克制,并未有外界臆测的“冷却”、“倒退”或“逆转”迹象。

首先,此次访问延续了多年来中国领导人访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增信释疑之旅。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西雅图的首次亮相演讲,就已经全面、清楚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中美关系、全球事务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经济走向的基本立场。在接下来的各种场合中,习主席的讲话虽然各有侧重,但核心观点可谓一以贯之。

例如,在西雅图讲话中,关于中国内政外交的九点意见,其中六点涉及内政。习主席明确表示,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决维护网络安全,保障境外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反腐斗争。关于中国外交的三点意见,则着重回答了“中国道路”、“中国角色”和“中国责任”这三个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只是希望改良和完善现有秩序,而无意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因此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投行,目的就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关于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一个方向,即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做好四件事情,即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积极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其中关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几点建议与西雅图的讲话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很显然,上述观点均事关中国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取向,是对近几年国内外舆论焦点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内容之全面、态度之坦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同时也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处理对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面对中美分歧,中方总是主动解释、说明,积极释放维持中美关系稳定大局的善意。就此而论,中国的对美政策具有相当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事实上,与中东等其他地区的国家相比,中国国内形势与对外行为显然更具有稳定性,中国国力增长本身也远未构成对美国全球地位的现实威胁。美国一些观察家们对中国政策走向的悲观估计,显然是“智者多虑”了。

反观美方的立场,同样不难看出美国也有加强中美合作、维持双边关系稳定大局的意愿。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认为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奥巴马肯定双方“需要合作,也能保持合作”,而且“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扩大合作,并表示他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副总统拜登说,中美之间存在问题,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中美之间有竞争,但这是健康的竞争。国务卿克里甚至使用了“求同存异”这一典型的中国式表述。这表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愿意保持和加强战略对话,就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坦诚沟通,减少误解,增进理解,积极探讨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因此,尽管近几年美国对华舆论氛围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华战略疑虑增加,中美冲突的潜在风险上升,但美国对华政策迄今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即使大选之后政府更替,也料难发生质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