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让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文化绽放异彩

屠呦呦获诺奖让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文化绽放异彩

国庆长假尚未结束,海外传来天大的喜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医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因此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也是中国内地继莫言之后,又一人摘取诺奖,并且是更具影响和意义的理科诺奖。至此,中国内地学者和科学家在诺奖上文理兼收。

125984531

图1:中国科学家——屠呦呦。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屠呦呦是谁?应当说,在此之前,包括笔者本人在内,并不熟悉。查看相关资料才得知,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早在2011年,她就曾获得过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屠呦呦这次喜获诺奖,让中国人和世界人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这种好奇,让人们回望到了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酒会。在那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上,屠呦呦捧着奖杯发表了一段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所说的古代文献,乃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部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采用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大胆“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惊人结果,从而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W020151006266266655214

图2: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从古代文献中得到灵感、从中草药中提取治疗疟疾的良药,并获得令世界瞩目的诺奖,着实让中国传统医学文化风光!尽管诺奖方面负责人在回应记者提问时已经澄清:可以说研究受到传统医学的启发,但奖不是颁给传统医学。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烙印进了人们好奇的眼球和脑际:中国土生土长的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滋养、培植现代创新灵感的智慧沃土!

这话倘若放在屠呦呦获诺奖之前说,恐怕会引发一些人吐槽,冠一顶“摆先前阔”、“搞民粹主义”的帽子。现在好了,有了屠呦呦的实践佐明,挺中国传统文化之说也倍直了腰杆。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的确应当为智慧祖先的“先前阔”而自豪。姑且不讲,中国“四大发明”的贡献全世界众所周知,屠呦呦此次获诺奖,让中医绽放异彩是一新证;而现代考古获取的吉光片羽,抑或窥见的昙花一现,同样可以为凭。这里仅撷取几则与科技文化有关的:

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震惊了世界。在墓主人的棺椁之间,有一些汉代保留下来的藕、桃子和青青碧绿的竹叶、叶籽等装在盘子里,刚发掘时非常新鲜(墓主人的尸体也完好如初)。但是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待把仙桃、鲜藕等拿出来,仅仅在准备照相机和灯光设备的几分钟时间里,这些珍贵无比的东西,竟全部化成了一滩滩清水……世人最终再也无缘见到这些历经千年的果蔬。

无独有偶。1975年,在河南信阳发掘楚墓,也出现过与上述同样的一幕:墓道一打开,在场的专家都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只见一堆堆极为罕见的竹简泡在水中,竹简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考古专家们立即意识到,这可能预示着一场文化大发现……可是,等到把竹简排放在案子上,照相机正在一片片拍摄着这些古老文明的记录时,竹简开始卷边儿,并迅速变黑。不一会儿,这些价值连城的竹简文字就开始模糊,如同它记载的往事一样,重新隐回到历史中去了。在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眼睁睁地看着国宝在自己面前毁坏,个个难过内疚,但又回天无术,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能抱以无奈。

据有关专家说,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原来并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是灰色的,而是身着五彩缤纷的漆色。因为埋藏地下时间太久,兵马俑身上的漆已经紧紧地附在埋藏土上,但由于现代的考古技术不过关,几千个兵马俑竟找不出一个“挂彩”的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兵马俑身上不完整的漆色也开始一块块卷起剥落,最后剩下的仅是一具具灰色的陶胎了。

曾经轰动世界的明帝陵,发掘出了大量的丝织品,专家们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保护方法——水玻璃胶封法,将龙袍等丝织品刷上一层透明的水玻璃胶后再密封起来,希望能够把这件象征着“皇权”的世界上唯一一件出土龙袍留存给子孙后代。可是仅仅20多年,水玻璃胶便失去了原有的柔韧性,开始老化、变硬和部分断裂,稍微一动,龙袍就可能成为一堆碎片或粉末。挖掘定陵时,也出土了一批锦缎,非常柔软,但是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虽然也请教了当时的苏联专家,可是没有过多长时间,这些锦缎还是变硬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岐山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其中有一片指甲大的骨片上,刻有32个字,用5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出,这是怎么刻上去的?我们现在仍然不知道。彩绘秦俑,颜料均为天然矿物质,红者朱砂,墨者碳黑,白者磷灰石,紫色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它的成分是硅酸铜钦,这在自然界中从未发现过,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由人工合成。那么,1000多年前的秦人是怎么获取的?我们今天仍然回答不出。

诚然,上述发现已让位于现实遗憾,但却表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课题:包括中国土生土长的科技文化在内的上下五千年书同文、绵绵延续的华夏文明,是聪明的中国祖先留给今天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值得全世界共同珍视和保护。而作为其第一继承人,我们中国的学者也好,科学家也好,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暴殄天物,抑或别有用心,愧对祖先。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拥有世界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尽管我们知道,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出现的“搞不懂”、“破译不了”等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它改变不了事物发展前进、上升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尽管我们寄希望于后人的聪明才智,坚信智慧祖先留下的秘密真相大白终有时。但作为现代人,今天应当如何将我们潜在的智力之能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应当如何创造出无愧于古人的成就?这都是需要我们好好深思的。85岁高龄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从古代文献中获得灵感而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成果,无疑为我们当代中国人作出了榜样。

传统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但这个价值不是挂在心理的墙上当图腾,而是要好好地研究挖掘。中国特色的东西做好了,也将是世界的。这就昭示我们,对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一要珍惜,二要挖掘,三要融入现代化的提炼和表现。莫言如此,屠呦呦也是如此。他们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完成了现代化的提炼和表达。这对中国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都无疑是一个十分鲜亮的启迪。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屠呦呦在中医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国际科学界认可并享受诺奖,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奖项。这是国际对中医科学的嘉奖,是中医在国际上越来越被认可并发挥重大作用的体现。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奖!我们当然不是单纯为了一个诺奖而苦苦守候,而是希望通过屠呦呦的这次获奖,让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文化冲破偏见,走向国际,在国际上大放光彩,这其实也是软实力的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复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自2013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