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2)

推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2)

(二)未来我国“互联网+”的重点应是发展产业互联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产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点。

其一,这是顺应消费需求重大变化的客观要求。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经济。产业互联网能够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户可以直接参与供给。

其二,这是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生产成本显著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不能再靠单纯地增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品价值,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新的增长动力是关键。而产业互联网可以通过内部组织架构变革和生产、经营、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实现创新发展。

其三,这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创新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其核心是将生产设备联网,灵活、智能地配置生产要素,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美国的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意在通过网络实现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这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我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提升发展战略,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促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从我国具体情况看,“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应主要包括:

第一,真正以用户和消费者为导向,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设计研发环节进行改造、创新。互联网为企业与用户间架起桥梁,良性快速沟通互动,企业员工与用户都可直接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还可实现研发的“众包式”变革,带动创新,使得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和能够实现快速响应。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微笑曲线”两端有机结合的过程,是需求变现的过程。

第二,改造和重构生产环节和流程。与研发设计和众筹变革密切相连、环环相扣的,是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柔性定制的生产变革。随着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日益增强,生产模式向柔性定制方向转变。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控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流程进行动态化、智能化的配置管理,实现定制化生产。例如海尔集团公司推出的个性定制服务,允许用户选择材质、容量、样式、附加功能等多个项目,实现了家电的量身打造,是家电行业的创新性探索和尝试。有的企业通过批量生产线重新编程、组合,能够实现同一产品的不同型号、不同款式、不同面料的不同转换,实现流水线上的不同数据、不同规格、不同元素的灵活搭配,以流水线生产模式制造个性化产品。

第三,对流通环节的改造和模式创新。由过去采购、物流和销售各个环节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向信息加速交流和推广转变,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带动线上线下互动,给企业的采购、销售注入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多种选择,可创建企业自身垂直电商平台、行业网络交易平台以及综合性电商平台等,重点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快捷服务,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真正的“四流”合一。

第四,着力对企业组织体系的改造和创新。向扁平化、网络化组织架构变革,将提高企业组织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以及随时应变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有广泛而完善的销售网络,有筹集资金的能力需求,企业组织架构开始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转型,改变传统组织体系多层级和复杂性的特点,精简结构层次,从而有利于促进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组织效率。海尔就是将几万人划分成众多的创客体,激发创新活力。

为实现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企业层面,首先是企业思维和观念的改变,观念的变化决定了是否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变革;其次,要整合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和资源。与专业互联网企业合作,要有整体的方案设计,允许试错,但避免盲目跟风。

在政府层面,应努力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下,还需要有具体的支持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例如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生产性服务),推动“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互联网有更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