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的科学奖】
2014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
其实,从重大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重大发现成果经历着一个被同行确认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曲折和反反复复的。新华国际在此对诺贝尔科学奖的滞后时间作一梳理。
从1901-2014年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情况看,从发表科研成果到获奖,物理、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长滞后时间均为55年左右,相比较化学奖的最长滞后时间最小,为37年。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于1958年着手研究试管受精,1978年成功产生全球首名试管婴儿露易丝·布朗。得奖时,他已是85岁高龄,他的成果也已经有32年。
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人约翰·格登,早在1962年就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发现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到他获奖时,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
研究表明,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得成果到获奖时间的周期平均为22.7年。
1957年12月10日,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也有些特别的“幸运之人”,在成果发表之后1年,就得到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青睐。如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1984年物理学奖的C.鲁比亚和S.范德梅尔;获得1930年化学奖的H.费歇尔因合成血红素而荣登桂冠;以及获得196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F.伯内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