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 (2)

新中国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 (2)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6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7年来,经过不断试验、探索与变革,我国逐步确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末到现在。1998年至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从10245.9亿斤增长到12142.0亿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大于求,出现结构性过剩,粮价下跌。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投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向好,若无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粮食生产巨大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总体来看,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进步。经过建国以来66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五”期间仅有20%,到2014年已经达到56%。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抗逆、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

二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6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7年来,经过不断试验、探索与变革,我国逐步确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三是支农投入力度很大。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外,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尤其是粮食生产补贴等惠农富农政策促进粮食增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力度,极大地支持了粮食生产。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优化,我国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并且,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575美元,已经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粮食消费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此外,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生产基础薄弱等严峻挑战。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新时期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紧扣中央多次强调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大方针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第一,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集中力量确保稻谷和小麦完全自给,保证谷物基本自给。第二,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让主产区抓粮有劲头,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第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第四,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我国应加强对全球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研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走出去”。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