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靠创新(2)

建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靠创新(2)

三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育机制。

根据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设置岗位、聘用人员,兑现待遇。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资源有效配置等关键环节,为新型智库建设积聚人才。如加大选派人员留学培训力度,积极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完善职称评聘办法,扩大职称聘任自主权,岗位聘任与职称资格脱钩,激励优秀青年研究人员脱颖而出;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构建起专兼结合、引育并举、梯次优化、结构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

探索在政府、企业与智库之间实现人员合理、高效的“旋转门”流动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一流人才到智库工作,同时有计划地推荐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打通向党政机关输送人才的渠道,形成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

四是创新经费配置和使用管理。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智库经费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智库的性质和特点,分类制定支持办法。落实公益捐赠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智库建设。比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3年约84%的收入来自捐赠,其他美国智库也都有2/3以上的经费来源于基金会、私人和企业的捐助。

探索建立符合智库研究规律的成果报偿制度,“开前门堵后门”,使智库研究人员的智力成本和投入得到合理的体现,合法地获得报偿。同时,改革现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范直接费用支出,防范财务风险。

探索建立科研经费按预算总额控制、专项任务单列预算、优秀成果后期资助的经费配置机制。尊重应用对策研究的规律,改革现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按照“统筹使用、分项核算”的原则,各项业务开支实行统一采购、集中支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

要达到以上要求,关键是要实施创新工程,以此为抓手,全面深化智库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组织和管理方式、成果转化和评价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方式以及经费使用配置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好国内一流新型智库。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