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社会性质的统一性
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人认为,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认为这是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新中国建立性质一样的,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的一次历史性事件。这是一种非常容易模糊人们思想认识的观点,需要做必要的澄清和辩明。
对历史的认识,从来就是与对现实的认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互关系如何认识,既是一个对历史的认知问题,也是一个对现实的认知问题。如何认识这样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相互关系,必然影响现实中人们对我国这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性质的认识,必然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认识。现实中,凡是把“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相互否定,就极易造成许多错误、片面的思想认识,要么用“毛泽东时代”怀疑、反对和否定改革开放新时期,要么用改革开放新时期否定“毛泽东时代”,要么怀疑、反对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要么怀疑、反对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要么看成是“资本主义复辟”,等等。我们只有把改革开放新时期看作是与“毛泽东时代”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进步性的发展关系、递进关系,我们才能深刻认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辩证统一性、历史发展的进步性,自觉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对我国自18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曾集中概括为“三大历史性转变”:“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前两大历史性转变,事实上讲的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历史性转变,即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后一大历史性转变,事实上讲的是在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历史性转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创举。把这“三大历史性转变”联系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后,为接着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而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自1840年以来,我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前提、奠定基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经过100余年的英勇奋斗,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经过无数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终于使中华民族认识到一个为实践所证明的真理:只有以社会主义引领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力量,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特点和自身规律的革命道路,才能成功走上完成近代以来我国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康庄大道。中国革命道路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两者是一脉相承、历史推进的关系。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30年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曲折发展的基础上,为着力完成近代以来我国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30年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虽然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重大的挫折,还有严重的失误,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仅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开始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随后又探索出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着手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辉煌的成就”与“惨痛的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沉痛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从这一最大的国情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错误,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实现由“革命”到“建设”的重大转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开辟、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以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惨痛教训为起点和根基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为全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而开辟和发展出来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是兴国之道,这是深入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才能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中国建立后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指向。而“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事实上是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质是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由不合格、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作者: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