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青少年:共青团组织发展新命题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有两方面内容是最为根本的:一是创设了人类生存的新空间;二是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
前者导致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空间的出现,从而使人类生存空间由单一的物理空间,发展为两个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通过两个空间之间的相互激荡,使物理空间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网络的虚拟空间出现,人们就可以克服空间与时间的阻碍,实现跨地域与高速度的建立联系,并且其去中心化特点还导致人们可以自主实现关系连接与信息沟通,从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展有了进一步技术支持。
在社会中,网络社会上述两方面特征对青少年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所谓网络社会“原住民”,更是犹如呼吸空气一样,适应着网络社会的特征。在社会成员之中,青少年是最习惯于网络空间中生存,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网络社会特征使社会权力开始向青少年转移,或者说青少年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开始大大增加,从而使社会呈现出青年化倾向。青少年在网络中生存,一方面既强化了其个体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特征也使他们也基于利益、价值和兴趣而快速组织化,由此形成了基于个体主体性基础上的组织化特征,改变了之前社会中的组织方式与组织形态。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而且国家也在各类政策上加大促进这一进程的力度,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预见,网络社会的迭代化发展将进一步加速。面对这种现状与趋势,对于政党青年组织与青年政治组织的共青团来说,快速适应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特征与青少年特征,推动自身转型创新就成为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
任何政治运作,都需要通过价值、制度与组织三个机制性要素予以支持。同样,共青团组织转型,也需要推动这三个要素转型与发展。不过,在初期,以适应网络社会的共青团转型,最重要的,还是在价值与组织的机制上进行创新,以实现共青团有效整合青少年的目的。
从组织角度来说,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推动组织形态创新,以实现对青少年的有效联系与整合,也就是要做到网聚青年。在网络社会背景下,要创新组织形态,实现网聚青少年,不是工具化地简单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的问题,而是要根据网络社会内在逻辑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交往特征,一方面在工具上运用相应网络技术来推动组织内部流程再造,调整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在机制上需要与发展了的各类基于网络而形成的不同生存形态的青少年以及其他新型力量建立新型关系。即,通过打造生态型组织形态,以构建具有内在有机化的复合型团青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