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2014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与此同时,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无论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还是外商来华投资,都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国际化人才似乎一直都是少数重点大学的“专利”,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展相对滞后。事实上,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目前全国2,542所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当中,约占90%以上。地方高校要深入研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以满足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融入全球格局的迫切需要。
一、主要误区
地方高校是指非国务院部委直属、主要由省(市)主管和划拨经费的高校。随着我国地方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方高校融入国际化浪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纷纷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课程教学的国际化色彩有所增加,培育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片面理解国际化人才培养思想。部分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和办学意识相对封闭,对国际化教育思想的理解较为片面。第一,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当作是精英教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国际化人才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常态,而部分地方高校仅仅选拔极少数优秀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显然不符合国际化教育向大众普及的世界潮流;第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过分依赖于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只注重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多少来衡量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显然有失偏颇;第三,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将学生送到其他国家留学,更要吸引其他国家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重视国外教育的输入,忽视本国教育的输出,导致生源流向不均衡。
(二)将国际化与本土化对立起来。在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容易将国际化和本土化对立。第一,视国际化为“全盘西化”。部分地方高校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担心学生思想会受到冲击和不良影响,推动教育开放的动力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极少数几个专业,国际化项目运作存在着太多羁绊,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展缓慢;第二,认为国际化会导致人才培养本土化受到削弱。事实上,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大胆借鉴、吸收国外优秀、进步的文化成果及教育经验,才能培养出志存高远、放眼世界的本土化人才。
(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商业化倾向。一是我国部分地方高校沽名钓誉,重形式轻内容,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有名无实,国际化项目无法持续,逐渐偏离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推进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二是部分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受利益驱使,为了吸引生源不惜降低学术标准,少数高校甚至成了“证书工厂”,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和合作相当有限,完全背离了国际化平等互惠的初衷;三是受商业利益影响,少数地方高校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出现变质变味的倾向。以海外短期游学项目为例,对于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十分有益,但有的地方高校将项目外包给旅行社组织,导致“游而不学”。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模糊。一是地方高校培养国际人才的制度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完全定型,因此各种联合培养机制还不能用制度规定固化下来,因此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制度化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二是地方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重表面现象、轻实质性内容,评价指标存在着间接性问题,往往用本校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人次、与国外高校达成的合作协议数量、本校教师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比例等指标标准来反映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忽视了毕业生进跨国公司比例、每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国际声誉等更有意义的内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