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径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多项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旨在提供一种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发展已成必然。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应该在全面理解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层面的远景规划,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同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走符合中国国情、地方高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一)制定学校层面的远景规划。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要切实增强国际化办学的战略意识,纠正“地方身份”的认识误区,在国际化进程中打造出比较优势。一是要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学校对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治理和发展保障五大体系的目标考核要能够支撑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清晰,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必须从学校层面上做出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明确规定;三是要建立“几步走”的行动计划,从国际化改革立项、国际化课程建设、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化师资队伍、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毕业生去向、国际化认证等方面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目标。
(二)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受培养体制、教育经费、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尽管地方高校与国外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合作形式,但毕竟大多数学生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大力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在国内校园开展国际化教育,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一是加强国际化校园环境建设,成立国际协会,定期举办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英语沙龙、留学生论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开设欧美文化、国际商务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程,部分专业可以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增设一定数量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三是加强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借鉴,参考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一是地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选择邻近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以降低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成本较高,我国东北的地方高校可以选择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邻近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此外,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高校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国际化交流窗口;二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国外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MOCC)的兴起,学生可以在国内免费、便捷地学习国外课程。地方高校可以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国外“慕课”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国际化辅助教学手段;三是地方高校可以发展国际试点班,选择费用较低的短期游学、联合实习项目开展国际化教育。
(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一是要严格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既要重视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前期资质审核,更要关注后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二是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以商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为例,主要有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认证和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会AMBA认证,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参加认证借鉴和参考国际教育质量标准;三是要加强学生的满意度评估。学生是受教育者,更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要通过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秀玲,谭会萍,苗芳.国际化人才培养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7.
[2]毛毳.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3]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 科技与管理,2009.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