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当县委书记那些事儿 (2)

习近平总书记当县委书记那些事儿 (2)

四、内外招贤:扯开嗓门喊人才

1983年,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赵村群众交谈。

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正定流传最广的还是习近平同志“扯开嗓门喊人才”的故事。武宝信是石家庄机床附件厂的工程师,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等医用化妆品,已畅销全国。然而,厂领导对他有不同看法。武宝信了解到正定县重视人才,便让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决定把他吸引到正定。那是1983年初,在忙完一天工作后,他带着县长、副县长来到石家庄市桥东谈固小区。一个小区几十栋楼,他们找了一栋又一栋,问了一家又一家,但没有人知道武宝信住在哪里。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习近平同志竟扯开嗓门在小区楼下大声喊了起来,“武宝信!武宝信!……”宏厚的声音在寂静的冬夜回荡。武宝信在家里听到后赶紧跑了出来,将他们迎了进去。茶热语灼,赤诚相见,一直谈到天色将白。武宝信当场答应了习近平同志的邀请,将自己研制的医用化妆品项目带到正定,一年就为正定赢来30多万元利润。

五、旅游兴县:旅游业“正定模式”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习近平同志认为,如果能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的热播,正定旅游业必将如虎添翼。习近平同志马上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很快达成协议,由正定县无偿提供场地,中央电视台投资搭建。

县委和县政府成立了筹建“荣国府”的专门机构。这时,《红楼梦》剧组内部发生了一些问题,需要追加投资,修建“荣国府”一事有告吹的危险。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给北京一位朋友写信,请他出面协调。这位朋友很帮忙,协调中央电视台同意一次性投资38万元,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为争取更多资金,习近平同志还利用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来正定作报告的机会,向他汇报修建“荣国府”遇到的困难,请贾书记支援20万元。贾然欣然同意。后来,习近平同志又与石家庄市红星机械厂联系,争取到40万元。这些资金都作为股份,投入到“荣国府”修建中。

1986年8月,历时1年8个月,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顺利竣工。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当年有130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门票收入就达221万元,旅游收入1761万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资。“荣国府”景区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旅游业“正定模式”。

六、发展教育:一直抓到离开正定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任不久,就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200多所村小学共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上万名学生趴在水泥板、土台子上上课,4万名学生自带板凳。不少人戏称学校“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

习近平同志看到一份简报,反映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18间教室没有一间不漏雨,一、二年级已停课一周;在落实民办教师待遇上行动迟缓,4名民办教师一年未领到工资。他很生气,立即作了批示:“南牛公社党委应从南永固小学办学问题中,看到与党要求的差距,要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了。”得知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校舍破烂不堪,他把公社干部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严厉批评:“别的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教育工作抓得不好,改善办学条件措施不力,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好书记、好干部,那是没有长远眼光,是不称职的。”他在永安公社检查工作时,发现北贾村小学校舍陈旧,马上责令当地领导限期维修,并以北贾村小学为典型通报全县,要求全县各级干部提高对改善办学条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教育、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氛围。习近平同志还捐出200元钱,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他一直抓到离开正定。

1984年,正定筹措187万元资金,对1020间近15000平方米危房进行了维修,购置桌凳3000余套,有16个村为学校盖了教学楼,很多被挤占的学校操场又重新腾出归还了学校。

如今的正定已成为河北省的经济强县,正定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经济发展了,事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正定人民没有忘记为此而奋斗过的老书记——习近平同志,正定人民的心里永远镌刻着这位年轻“老书记”的身影。

(以上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河北日报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