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受追捧背后的养老服务缺失

老年大学受追捧背后的养老服务缺失

今年成都老年大学秋季招生报名第一天,早上5点就有人排队拿号报名,当天的报名号5分钟内被一抢而光。四川老年大学也面临报名超限。校长何云告诉记者,最近一次的招生计划8500人,实际来排号想报名的接近15000人,“学校最后招了9000多人,严重饱和了。”(10月21日《华西都市报》)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老有所养”得到满足之后,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有了更为直接也更为强烈的利益诉求。当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诉求在家人、邻居等熟人社会网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他们便只能进行无奈而悲情的“自我救赎”,将“希望的稻草”寄托在老年大学上。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让许多老年人和子女处于一种分散居住的状态;即使老年人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却由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彼此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割裂。老年人和年轻人由于代际差异产生的距离感和隔阂感,导致彼此之间都难以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

在现代社会,居住方式的改变也随之带来邻里关系的改变。单位制社区邻里之间大都是熟人,商品房社区邻里之间往往都是陌生人。即使通过邻里互动加强了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却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缺失,让老年人锻炼身体、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学习提升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找到安放的平台。

老年大学受热捧既有供求关系失衡的因素,也和流动性差密不可分。当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重要甚至唯一的精神家园,许多老年人便想方设法“占学位”。不论是读了5年仍不愿意结业离校,还是“女占母位”,抑或“进了老年大学的门,终身是老年大学的人”,为了享受老年大学带来的充实与快乐,许多老年人便想法设法地“赖着不走”。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随子女迁居成都养老。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老年人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建构稳固和融洽的社交圈子,实现城市融入。当下许多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还停留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等层面,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尚未被有效覆盖。换言之,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老年大学学位的供不应求。

从低层次的“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乐”,养老服务也在在进行结构转型和功能升级。一方面,要扩大公办老年大学的容量,并让有资质、符合条规的民办力量进入这块领域;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不仅要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得到照料,也要让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只有双管齐下,老年大学“一位难求”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