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亚兰:青年的价值困惑源自何处

贺亚兰:青年的价值困惑源自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加快,利益固化潜藏下的社会矛盾问题凸显,生活不确定性增加。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更趋复杂,面对的价值选择也更加多元。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运行。

当代青年面临的价值困惑源自哪里

当代青年多样多变的价值选择源于快速变迁的现实社会,价值困惑主要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从物质层面看,住房、工作、养老等,成为青年的现实压力。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难成为高校青年的第一道坎。市场化改革伴生的逐利机制,客观要求青年首先解决现实生存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青年成为“421”家庭结构的中坚,上有老下有小成为生活的现实。

从精神层面看,与过去相对单一的价值选择相比,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趋多元。全球化时代交往的扩大,各种思想、观念涌入国内,特别是裹挟着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影视作品,直接冲击青年既有价值结构,价值选择焦虑成为社会问题。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活不确定性,不同阶层青年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致使青年的社会焦虑情绪更加明显,患得患失心态愈加严重。特别是在工作、家庭等现实问题上,更容易产生生活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多数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增强,现实生活的压力,往往转化为对体制机制问题的批判性追问。

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规则功能乏力,新的社会规则正在建构,各种价值观都有存在的土壤。转型期一定范围和部分领域的社会不公现象,以客观存在映射着主流价值观的乏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加剧了青年人的失落感,驱动青年在价值选择上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物化”。

当代青年的价值困惑反映了青年的社会态度,最终会表现为具体的社会行为。当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长期存在,当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最终会消解青年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深层认同。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新形塑青年的价值结构

马克思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融入社会,需要政治社会化,进而实现政治习得和政治参与。过去,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的社会化生存主要表现为网络化生存,青年更多依靠同质化的网络群组实现政治社会化。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根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12月,64.3%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49.2%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54.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我国网络环境安全。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互动更多呈现在网络空间,而且网络信任度较高。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和价值结构,重新形成新的价值认同。

作为社会年龄结构中的中间群体,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到青年群体的有效整合,联动影响低龄和高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现实社会问题得以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空间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映射。青年基于各自的朋友圈,强化着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最终上升到价值认同层面的分歧。2015年7月山东文登约架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网络空间不同圈层青年的价值选择由线上演变为线下行动的结果。

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取方面,还是从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方面,网络已经成为青年标榜自我、展现个性的重要场域,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必然展现在网络空间。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青年基于网上价值认同形成的线下动员,将会带来不同价值选择后的社会后果。因此,重视并规范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深层认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