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真正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实体存在,并“信必行”
当代青年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面前,更需要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定盘星和压舱石。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的存在,青年感知到的更多的是“问题”,而非“主义”和“理想”。又由于关涉自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的存在,青年由问题往往指向当下的体制和主流价值。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价值观,青年扣好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人生路上才能方向正、步子稳。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重建政府公信,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创造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社会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公信下降的“塔西陀效应”下,尤其需要掌握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艺术,多用接地气的小故事,融理论于青年日常生活中,融理论于新媒体传播中,多做善做“看不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真正做到理论传播的“润物细无声”。只有让青年通过自身经历的具体事件,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体存在,青年才会真正“信必行”。对社会宣传,可以适当减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幅式”宣传,少用“宣传腔”和“宣传体”,融价值观于网言网语,增加“具象化”表达和“故事化”宣讲。通过贴近青年的向上向善向好事例和榜样的力量,去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