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统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统一

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求真与致用、科学性与现实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之初,便具有突出的实用性,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世致用属性。这种致用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为现实社会提供准确的历史知识;二是为现实社会提供深刻的历史智慧;三是以发现的历史规律引导现实社会前进方向,提供历史借鉴(经验教训)。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突出品格。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属性,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而又难以达成共识。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史学应该不应该为现实社会服务及如何为现实社会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致用属性的评判问题。

史学发展必然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一方面体现为现实社会制约或促进着史学发展,现实社会需求成为史学发展的外在推力。另一方面史学研究发挥其致用功能,为现实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历史借鉴,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进程。

以当代中国史学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向中国近代史研究提出了重建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为参照的新的分析框架的要求。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史学界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问题并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兴起了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的热潮,为制定西部发展规划提供历史依据。“非典”的袭击,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卫生问题的关注,瘟疫史、疾病史、公共卫生史研究随之形成热潮。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催生了史学界对环境史的研究。日益凸现的边疆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腐败问题,同样引发了边疆史、宗教史、民族史和反贪史的研究。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同样需要历史学界作出回应,丝绸之路史的研究蔚然兴起。由此可见,现实社会问题的凸现及迫切的现实需求,成为推进史学发展的外在动力。历史研究在回应现实问题中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形成连绵不断的研究热点。现实向史学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挑战,历史学也在不断的回应中得到发展。

史学以其历史借鉴的方式回应现实社会提出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种致用功能往往引起人们的误会。在一些人看来,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旨在探寻历史的真实,应该抱定“为学术而学术”,为探求历史真相而研究历史,应该远离现实,远离政治,退守到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从而保持史学的独立性。这种认识强调了史学的求真本性,有其合理性,但显然忽视了史学的致用功能。

历史与现实有着难以割断的天然联系,史学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回应现实社会的新挑战,寻求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我们也要关注史学以何种方式服务于现实,如何处理好史学的求真宗旨与致用功能的关系。求真是致用的前提和基础,致用是求真的最终目标,求真与致用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史学致用的基本要求,是以求真所得之真实的历史知识、精辟的历史见识、深刻的历史教训、高明的历史智慧贡献于现实社会,为民族国家所用。史学家以科学方法探寻历史真相,深化历史认识,总结历史规律,这仅仅是历史研究的前半段;以探寻所得之真知灼见,贡献于现实社会,以有益于民族国家,此当为历史研究之最终目标。史学多数情况下是以这样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方式服务现实,满足社会对历史知识的渴望。

当代史学不能逃避现实和责任,而要勇敢地回应现实提出的挑战,满足现实社会的多重需求,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将史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从历史中发掘和总结有益的经验,服务于现实社会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致用属性,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具体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求真与致用的互相激荡中发展的。求真与致用相统一、科学性与致用性相统一,方能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