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粮食安全观(2)

正确认识新粮食安全观(2)

再次,我国由于人均占有耕地有限,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农户为主,家庭经营面积很小。相比较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人少地多的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巨大,劳动生产率比中国要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的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出很多,即使把万里之外美国的粮食运到中国,进口的粮食价格还比国产的粮食价格低50%,甚至更多。此外,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剧增,也推动粮食成本不断上升。在面临粮价天花板压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困境下,国内粮食生产得越多亏损越大,农民收入就会越低,甚至会弃田抛荒。如果政府高价收购,又会大幅度增加财政负担和仓储压力。因此,适度进口粮食比自己生产粮食在经济上要合算得多。

最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要多生产粮食就得施用更多的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这会导致土壤肥力递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就是在化肥、农药、农膜大量使用下取得的。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数据,中国陆地近1/4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残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粮食、农畜产品和蔬菜都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

可见,我国要维持很高的粮食自给率将要付出资源上、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巨大代价。但有人可能会说,粮食不是一般商品,是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保障的战略商品,付出的代价再大也要保证粮食完全自给。的确,维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必要的,因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自给率低就要大幅度进口粮食,这就会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国际粮食价格就要大涨。如果那些粮食出口大国遇到大灾荒年份,粮食生产大幅减产,粮价不仅会火箭式上涨,而且还会因粮食短缺而使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大面积饥荒。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国无论如何都要维持一个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才能保证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但是,维持100%的粮食自给率是没有必要的,适当进口粮食不等于就降低了粮食安全。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粮食自给率都比较低,但他们也没有发生过粮食短缺危机。例如,日本、韩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比较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到2011年,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从22%下降到20.3%,韩国的粮食自给率从35.6%下降到25.8%,但在如此之低的粮食自给率的情况下,日本和韩国也没有感觉到粮食安全有问题。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粮食自给率也比较低,他们也没有粮食安全的担心。可见,粮食自给率高不等于粮食安全系数高,反之亦然。

有人可能担心,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战争这种极端事件时,有可能对中国实施粮食禁运等情况。这完全是杞人忧天!中国国土面积如此之大,随着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中国实施有效封锁。而且,粮食生产与粮食产能是两个概念。适当减少粮食生产,让一部分粮田闲置,或改种其他作物,维持粮食产能的存在,这是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维。一旦发生世界性粮食减产,或者对中国实施粮食禁运,我们也不用担心,只要维持半年的粮食储备就够,半年后就可以恢复粮食供给。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必要性上,维持过高的粮食自给率都不是最优的选择,确保产能和适度进口才是最佳的粮食安全战略。昔日大饥荒的历史让人们感受到粮食短缺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今非昔比,粮食安全观也要随时代的变迁而转变。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