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2)

蔡昉: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2)

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要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衡量标准

增长动力转换的核心是从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广义理解创新驱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两种创新是否成功,是否可以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最终都是要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衡量标准。

根据我们所做的经济计量分析,在1982-2009年期间,在10%左右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中,资本积累扩大的贡献率为7.1个百分点,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率为0.8个百分点,劳动者教育水平提高(即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为0.4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贡献率为0.7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1.0个百分点。而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接近一半的贡献来自于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从以往这种经济增长源泉的构成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转变阶段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将变化,传统部分对增长的驱动力必然减弱。

随着在中等偏上收入阶段我国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储蓄率和资本报酬率的下降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再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劳动力数量逐渐变为负增长,而人口抚养比则已经跨过了从下降到提高的转折点,因此,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转正为负。经济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只有显著提高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我国经济才能保持必要合理的中高速增长。

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相互补充和配合,既是创新驱动的源泉也是创新驱动的归宿。在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和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变,经济增长速度就会降下来。根据估算,GDP的年度潜在增长率,从过去三十余年的10%左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平均7.6%,预计“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下降到6.2%。然而,这个估算的潜在增长率并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宿命。在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制度环境,一方面可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促进资源重新配置,延长传统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创新速度,赢得新的增长动力。

无论是延长传统动力的机会窗口,还是挖掘新的增长动力,都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要显著提高。我们进行的模拟分析表明,如果在“十三五”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提高年平均潜在增长率0.99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几乎可以不打折扣地转化为经济增长速度。然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回避地要经历艰难困苦的转方式和调结构过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