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政治生态的构成部分。根据对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政治主体的静态要素和政治主体的动态(过程)要素。其中,“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属于政治生态的静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属于政治生态的动态(过程)要素。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所谓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政治主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政治认知,所养成的工作和生活作风、风俗习惯等,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就可以看作是静态的;而政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状态,是在政治过程(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就可以看作是动态的。但是,当经过多次的政治过程的实践和积淀,某些因素就固定了下来,演化成为一种作风、风格、习惯,因而就变成了静态的构成部分。
(2)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在政治生态中占有的比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它处于和谐稳定的时期,制度的、观念的等静态要素占有的比重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对于政治主体来说,需要改变的东西不是太多,大致上可以按部就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谐稳定的时期,其静态要素有一些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具有诚信、清廉、尚德的社会风气,具有稳定特质的制度体系和观念体系。而当一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动态因素占有的比重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对于政治主体来说,他随时都会遇到新事物、新问题的挑战,却又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当然,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其静态要素有一个与和谐稳定时期截然相反的典型特征,那就是:呈现出投机、腐败、无耻的社会风气,呈现出制度衰败、观念衰败和政治过程紊乱的特质。
4. 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的差异。尽管环境和生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两者经常混用,有时甚至等同,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最起码,环境是静态的,生态更多强调的是动态的、有机的;环境是可以量化的,生态则是质性的。如果把环境比喻为一个空间,那么,生态就是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如果把环境比喻为硬件,那么,生态就是软件。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之间的差异大抵也是如此。
应当说,理解和认识政治生态的内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也不是进行文字的游戏,而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判断一个政治生态的优劣,并据此而探寻修复、优化政治生态的对策。那么,判断一个政治生态优劣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在政治主体之间确立起透明、包容、规则、合作的观念,并内化为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符合这些要求的政治生态,就可以称得上是优良的政治生态。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受到中共的“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启发而得出的,也是受到马克思下面一段话的启发而得出的。马克思指出:“不掩盖社会矛盾,不用强制的因而是人为的办法从表面上制止社会矛盾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能使这些矛盾进行公开斗争,从而获得解决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
至于如何修复恶化的政治生态,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诊断来进行。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政治生态是系统性的,因而,在对其进行修复或优化时,切不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