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鲶鱼效应”(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鲶鱼效应”(4)

【启示与思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是要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0年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热议。10年已过,“钱学森之问”仍未破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现象,而科研也是将重点集中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经费上。事实上,上述《总体方案》的出台就是着眼于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应在于培养一流人才,甚至要培养学术大家、理论大师。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关键是要让大学成为创新之源。长期以来,行政干预过多、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体制的壁垒、资源的限制,让高校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论文上,难以有突破性成果,与世界一流有着较大差距。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我国大学,必须推进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和培养方式创新,使大学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喷涌而出的发源地,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修正“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长期以来,这个追问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抱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慕,越来越多的学子负笈海外。而我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战略,吹响了我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号角,也让人们看到了不出国门就能就读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而名校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当快、心态要稳、步伐要实,如此,“世界一流”并不遥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