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有多重要?(3)

精准,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有多重要?(3)

导致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

贫困是一个结果,导致贫困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不可否认,我国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在7000多万贫困群体中,除了居住在石山区,还有深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等偏僻、不适合生活的地方。

不管是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都只是贫困成因的冰山一角。

今年,一名自称来自湖南某村村民,给上级领导写了一封“扶贫名单不公平、不精准”的投诉信,希望引起领导的重视,给真正贫困人口翻身的机会。

他在信上说,村里的扶贫主要扶领导干部的亲戚,而自己一家四口常年挤在一个40平米、墙砖大裂漏雨的破烂房子里,却没有被登记和通知。

从投诉信中,我们能看到过去扶贫工作存在没有扶到点子上、实惠也没真正落到贫困人口身上的问题。例如,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撒花”,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的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这不仅暴露了政府作风上不严不实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

贫困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现象,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体所思所想所需,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与具体贫困环境不相符合,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都得细细分类,一一对应找到办法,“精准”二字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