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今天,我有幸在这里和大家共勉交流,深感荣幸和自豪,更感压力和惭愧。回顾几十年的工作,我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在这里,我只能就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自己三十多年与群众紧密联系,扎实推进林业建设事业发展的真切感受谈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出身于穷苦农家,从小一直在农村读书、劳动。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农村与农民兄弟摸爬打滚了三年多,1979年3月考起了家乡的民办教师,教了一年多书后,1980年9月辞别讲台,补员进入林业局工作,1987年有幸考入林校职工班,系统地学习了林业专业知识,通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所有课程都取了优良成绩,为后来几十年从事基层林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初,受市委组织部和林业局党组的派遣,到白塔乡担任科技副乡长,主抓环城绿化工作,1992年底回到林业局工作至今。从1980年到现在,我在林业战线上奋战了35个春秋,于2013年终于获得了中级职称。35年的林业工作和生活,既是平淡的,又是充实的;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丧。总结我平凡的过去,我认为自己没有碌碌无为而虚度年华,而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踏实地工作,热情为群众服务如果说比有的同志稍好一点的话,那就是凭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党忠心,对林业事业热心,对同事、亲朋诚心而工作、生活。
对党忠心,就是坚定信念不动摇,牢记入党誓词,不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先辈们的流血流汗创建了新中国,我辈应倍加珍惜。我是在党的教育下幸福地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起来的,所以,我时时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党绝对忠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决议,在关键时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说三道四,信谣传谣。
1989年爆发学潮风波,后来逐步发展为动乱,有许多意志不坚定者质疑共产党的先进性并且有极个别人要求退团退党,我毅然决然跨进了党组织的大门。于当年毕业回单位后,八月份学校党组织电报通知到学校填入党志愿书。因为我深信,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这绝不像有的人说的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因为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如果照搬西方式民主,中国必将是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源于她始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源于她始终保持着的自我纠错修复能力。略懂党的历史的同志都知道,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例如淮海战役,是280多万胶东儿女,把九亿多斤粮食湖湖不断地送上前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绝对的保障作用,战后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毛主席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已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对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的作风深恶痛绝,严肃指出;“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办法,要善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人民群众的新做法,新经验上升为理论政策,指导实际工作”。我国几十年来每项重大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先到基层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加以推广实施,即充分证明了这点。正是我们党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逐步建设成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盛大国。
我们也不可否认,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也走过弯路,遇到过挫折,甚至失败。但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及时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果断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顺应了党心民意,使国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30来年时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个人以为,这是我们党剔除肌体内不健康因素的自动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特别是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越来越复杂化,党内也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有的甚至发展成了一些潜规则,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渐渐脱离群众,背弃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基本认知,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再紧密,遇事拍脑袋,决策想当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地全盘否认,也不能掉以轻心地任其发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每个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我们要坚决拥护。
对林业事业热心,就是要有责任心,心里装着工作,身为林业人干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我认为,一个人没有追求与理想,人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目标,就缺少了航标,人便会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完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激发出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3年间,所有壮劳力干的农活我都干过,所有肩、挑、背、磨的苦我都吃过。在75、76年农村大建沼气池的年代,我家就只有我是主要劳动力,当时也只有18岁,天天与男壮劳一样抬石头,两肩磨出了厚厚的茧巴,打谷子、担水谷子,一挑至少也有150-160斤。进入林业行业之初,完全是一个门外汉,要想干好工作,必须加倍学习,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使自己充实提高。我在入行当年10月份积极参加了上级林业部门在华莹山举办的为期三个月林业培训班,1987年积极参考林校职工班,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虚心向局工程技术人员王正直、宋国强、胥昌旭等老同志学习请教,学到了一堂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放线整地,一些树种的播种、育苗(举例),工作方法和业务知识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了,加上我已有农村生活、劳动实践的经验,知道怎样和农民群众打交道、交朋友,也为我后来在基层从事林业生产工作,与老百姓交朋友打成一片搞好林业生产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1年到白塔乡后,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除了负责环城绿化和全乡的育苗造林工作外,还具体蹲点联系梓橦庙村,大家知道,联系驻村,不仅仅是林业工作要抓好,政府安排布置各项工作都要一并推动走,当时,一些人认为该村是一个老大难村,工作难以推开,一些往年驻村的老同志都尽力回避,更何况我是一个新人,考验我的时候来了。我当时并不畏难,既然组织派我来,我就要勇于面对困难,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我坚信,只要与群众密切联系,以诚相待,群众会理解的,于是,我每天一下乡就到村上深入到群众中去,放下身段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找出一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群众认为我没有以往一些驻村干部的架子,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以前个别带头闹事的人,也开始相信我,主动请我到家里喝茶吃饭、交朋友。在造林季节前首先要清林,紧接着是放线、整地、打窝、栽植,这些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并以该村为样板,全乡召开现场会,面上的林业工作也顺利推开。在推动全乡工作对要逐村逐社逐山头的跑,群众提出的一些问题耐心解释,以取得群众的扶持,那时我们一起下乡的市上其它部门的下派干部,后来我为林业部门的领导,当时见我群众清清楚楚、佩服我懂得真多。在环城绿化造林工作中也得到了当时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局领导叫我在白塔信用社开存款帐户,拨3000元到我帐户,专门用于重点地段的造林绿化,我组织了专业队,我亲自一处处地指导打窝、栽植,并如实付给老百姓的劳动报酬,群众便加倍信任我。经局领导实地检查,非常满意,问我还需要钱不?再拔5000元。几十年过去了,大家现在都看的到白塔山、大象山临江山上当年人工造林的状况。
环城绿化,种苗是基础。在白塔全乡范围内选择了立地条件好的凌家坝村作为育苗基地,育柏树苗25亩。在育苗过程中,工人整块开沟、撒种、覆盖,每个环节我都蹲在现场示范指导,在苗期管理中,除草、施肥、匀苗,每个环节教现场指导,由于技术指导及时到位,苗木长势非常好,当年除满足本乡长防工程造林用苗外,还外调150多万株柏树苗支援其它乡镇长防工程造林。当地育苗户也从育苗生产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学得了一点林业基本知识后,便到思依片区各乡镇从事基地林建设调查,那时思依的林业现状是:一眼难见十棵树,一脚能踩千颗石,大风刮跑碾滚石,大风吹倒水牯牛。自然条件非常差。我与单位其它同事一起,当时深入到群众家中,住在老百姓家中天天与群众在一起,一住就是一个月,月底局里通知才能回单位休整一下又马上下去。那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用罗盘仪测量荒山面积,每天测量导线长度达12000米左右,天天如此,时间长达几个月,思依片区的大小山头几乎跑遍了。我们每天不辞辛劳工作,感动了老百姓,每到一处,都热情款待。在育苗季节,我们手拿工具给群众示范各树种的播种技术,甚至精确到每平方米该撒多少种子。在苗木管理期间,无论刮风下雨,深入到每一块苗圃地进行指导,造林季节又亲自放线,指导整地、打窝。在自己负责片区经常充当村社干部,一早起床催促群众上山整地、打窝。造林结束后,又当起护林员,逐块逐山头轮流跑。如今思依的林业现状,当年是想象不到的。
我除了搞好单位的本质工作外,我还利用时间自己育苗,培育珍稀苗木。可以说,在林业系统,培育珍稀林木我是第一人,育苗造林我是第一人。2011年在大庆购买王玉顺的银杏苗木3000株,在彭城老家租地培育,经培育十多年,现在有一点小规模,但长势不太好,主是要立地条件差,前几年也感谢局领导关照,销售了一点;育苗造林,最早应是1986年零星育一点,面积是一亩多两亩,主要是从2003年开始,当年从省林种院以每穗0.035元的价格购入107杨20000株扦插,2004年我将20000株插条苗全部又扦插,面积30亩,2004年冬季在彭城王谷台林大中坝租地栽杨树500亩,2004年的十一黄金周,人们在休假,我却一人在大中坝踏查造林地,为放线整地作准备。11月下旬开始按工程造林的要求放线、打窝造林。后来,局里有的领导、同事自己去看过。后来由于政府划标段开采砂石,林子没有保住。2005年我又将自己培育的四季杨树调往公路302线和双柏公路,支援公路绿化。现在这两条路保存了一部份。
本世纪初,我参加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在我所负责的片区内,和其它同事一道,为了较为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严格按照二类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逐山逐块地勾绘调查(例如在柏垭搞调查)。有时为了做准确一个样地,人悬在半崖上操作,安全无保障,这中间不知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汗,当年参加过的同事大家都清楚。再后来,参加了生态工程调查设计退耕还林及荒山荒地调查设计、造林验收,天保公益林封山育林的作业设计、灾后重建生态修复植被工程作业设计,欧投项目的作业设计、造林验收。速丰林建设及工业原料林造林工程项目的调查设计及验收工作,在生态工程调查设计时,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两岸,我具体负责彭城、石龙、河溪的工程项目。特别是速丰林及工业原料林造林验收,当时局领导决定由我一个独自负责把关验收,一把尺子量到底,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我严格质量标准,做到既对党负责,又对局领导负责,也对造林业主负责,同时又要保证纳入国家其它项目工程要经得起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在整个速丰林及工业原料林5万多亩面积中,大部份纳入了灾后重建项目,欧投项目,天保工程扩大内需植被恢复项目,市速丰林建设项目等众多国家工程项目,都顺利通过了验收。在我所负责的工程项目工作中,我绝没有象有的人认为有多大权力而吃拿卡要。既然领导叫我具体负责,不是给我的权力而是责任,我深感责任二字重千金,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间会证明一切,群众会有公证的评价。
在扎实工作忙碌之余,我有时也犹豫、彷徨,但意念中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在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词。从国家工作人员来讲,是纳税人的钱在供养我,我最朴素的观点就是对得起良心。因此,有的同志每当看到我忙碌的身影时,称我是林业战线的“老黄牛“,但也有人质疑我这把年纪了图的啥?我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真要回答,就是在我退休后,回想自己在林业战线奋战几十年,不因我碌碌无为而悔恨,就像我培育苗木造林,总应该留点啥!四个字:不枉此生!
对同事亲朋诚心。我的处事格言是: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多年来我感觉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仅凭一己之力是有限的,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过去的生活、工作中,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兄弟姐妹,我是坦承相待、以心换心。在几十年的林业建设事业中,无论是做调查设计、还是工程验收,凡是与我共同承担某项工作的同事,在工作中我绝不拈轻怕重,躲避清闲,我都是主动承担重一点的任务,可以说,我可以容许别人负我,我绝不负任何人,我愿意团结任何人一道做好工作。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这一生工作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丧。成绩,与同事共同分享,失败和失误以及造成一定的损失,自己默默多担待一点,慢慢渡过困难时期。几十年来,凡是共过事的同志还是比较了解我的朋友,绝大多数不认为我是一个不负责任,华而不实的人,更不是一个斤斤计较、贪图名利的人;在兄弟姊妹中,我是比较大度的。我家原是四姊妹,1987年母亲因病逝世后,1988年父亲续弦,继母方又有四个男孩子。一般来说,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相处不是多融洽,况且又常年不在一地居住,但是,为了长辈的晚年过得舒心、幸福,我尽最大努力接纳他们,稍有机会接触,我都会主动亲近,款待他们,使他们的心慢慢靠拢,逐渐融入这个大家庭。父亲去世后,继母个人独居,我更精心照顾,以至于继母现在人们在她面前提起我对她如何,她说:比我父亲在世时对她更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年来我就是以这一心态善待亲人朋友。
今天,我以一个很普通的老林业工作者,与大家分享我市林业生产发展,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从一个森林资源十分匮伐,覆盖率只有12.7%的弱县,逐步发展成森林覆盖率达42.6%的生态强市的骄人成绩。转瞬间三十几年就过去了,我再有四年就要退休了,往回一想还有许多未尽事宜,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建设与我心目中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事业自有后来人。我市林业战线每年都有新兵加入,他们是林业未来的希望。因此,目前我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传帮带,把我在几十年林业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让林业事业后继有人。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