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强化供给侧改革:抢抓窗口期 构建新结构

中国经济强化供给侧改革:抢抓窗口期 构建新结构

12月7日在发改委调研时,李克强再次指出,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从11月起,在中央高层的讲话中,“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了一个高频词。那么,这一经济学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被中央高层如此重视?它的提出,体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思路的何种变化和走向?

转变发展思路

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G20峰会、APEC会议上,习近平则将“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作为世界经济的“药方”;同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所谓“供给侧”,与之对应的则是“需求侧”。在需求侧,有我们熟知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在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

在经济学界看来,长期以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等宏观调控,都属于需求管理。这一思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源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种方式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却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经济学家眼中,“供给侧改革”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化解结构矛盾

按照“三驾马车”的传统观点来看,中国进出口增速在下滑,“人口红利”消失不仅让制造业的低成本时代成为过去,也使地产等销量下行,人口结构出现拐点;而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建设潮,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但在提升供给动力的思路下,这种矛盾体现的恰恰是供需结构的不平衡。比如,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直在提升,但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无论是“海外扫货”的疯狂,还是“双11”时对国外产品的追捧,都体现出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在财政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在全球化社会大生产的时代,供给侧一旦产生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的回应将极为热烈,会实实在在地刺激需求增长,这方面的例子有乔布斯和他主导创造的“苹果”产品、“互联网电子商务与金融”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总体看,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唯有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才能在宝贵的“窗口机遇期”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