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
《建议》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这30多年我们发展很快,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有目共睹。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有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思想与文化的内涵、思想与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比翼双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会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必须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是难以想像的。民族的复兴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应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深刻阐述的那样:“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物质进步和道德进步协调发展。中国的社会进步既要体现为物质进步,也要体现为道德进步。既要物质生活充实无忧,又要道德境界充分升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信。比如我们现在有立交桥、五星级大饭店,人们有了房、车、手机、电脑,这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但是还要体现为道德层面的进步和人的进步,人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健康人格、文化水准,要有一个总体的提升。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在全社会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引领社会风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贵在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点内容。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美丽中国不能没有山清水秀,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雾霾严重,当然不是美丽中国。但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或者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当然也不是美丽中国。因此,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与道德文明、山清水秀与道德提升的结合,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先进道德模范人物,比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乡村教师,讲的就是道德文明这样一种正能量。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