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力的转换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日益增强,中国正在从世界经济规则和秩序的“接受者”向倡导者、构建者转变,这是当前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的必然要求。在此新条件下推进开放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