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路大军”之一,社会科学院系统历来重视自身资政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自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各地社科院更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改革体制机制、增强资政能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山东社科院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今年2月6日,继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之后,山东社科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并以此为抓手建设中国一流新型智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近一年过去,山东社科院的“创新工程”与智库建设取得了哪些突破,实现了怎样的成效,总结出何种心得?本版专访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为智库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寻求答案。
记者:唐书记您好。如何切实发挥好社科院智库功能,尤其是做好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一直是道有待破解的难题。您曾经说过,社科院智库建设,必须与“创新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今年2月,在您的主导下,山东社科院正式启动了“创新工程”。请问,“创新工程”为何势在必行?
唐洲雁: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要素、主要功能等有清晰认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具备的八个基本要素和五项功能。对照分析,社科院这一智库主体优势突出。作为专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社科院系统有实体性研究机构、有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有一批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以及国际合作平台等。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较为突出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
具体到山东社科院来看,新型智库建设一起步,就面临体制机制方面的三大障碍:
科研经费等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体现智力成本,经费开支不规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科研成果评价和绩效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不适应实际需求,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人员老化问题突出。
要破解以上难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创新工程”成为我们的最好选择。为此,我们借鉴中国社科院的成功经验,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了山东社科院“创新工程”。
记者:在“创新工程”启动仪式上,您曾经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这串数字意味着什么?近一年来,这些构想的落实情况如何?
唐洲雁:“一二三四五六”,展开来说,“一”是实现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这一总体目标;“二”是采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三”是推进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三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四”是强化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数字信息化、精品成果四大支撑;“五”是发挥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五大功能;“六”是探索建立准入制度、退出制度、报偿制度、配置制度、评价制度和资助制度六大创新机制。
经过前期筹备,7月3日,26个创新团队全部签约,创新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总结起来,落实情况主要有以下突出亮点:
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通过成立创新团队,创新科研组织方式,设立了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第一批确定的16个重大支撑项目,既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又包括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还有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
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建立了创新岗位人员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团队内设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和研究助理三个层级,打破了过去职称、职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首批创新团队成员中,不少副研究员被聘为执行专家,一些研究员却被聘为研究助理,另外还有一些正高职称的人员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创新工程。
在经费管理改革方面,采取“开前门堵后门”的方式,在绩效支出中设置了创新报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建立起统一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支付,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创新工程经费合规合法合理使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