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习惯”

“让法治成为习惯”

中国的法制建设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法治起点很低,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法学教育是法治发展的基础。在“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只有四所大学有法律系,一年的毕业生也就是二百来人。现在,中国的六百三十多所大学有法学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达到十万人左右。以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很好找工作,但是现在法律已经成为了最不好找工作的专业之一。在过去三十多年,仅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就有近三百部,此外还有六百多部行政法规。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制定颁布了近千部法律法规,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个“奇迹”了吧!

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不是立法,而是法律的实施,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落实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当下中国法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法律不够用,而是法律不管用。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政府官员,有法不依的现象相当普遍。最简单的例证就是交通规则。大家到大街上看看就知道了,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骑车的人或步行的人,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屡见不鲜。违法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马路上,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中都有。

面对这种现状,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且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这就表明,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心要从法律的制定转向法律的实施。那么,我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记得在四中全会开幕那天,我就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把主题语定为“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大概是因为当下中国人欠缺信仰,所以这样的表述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法治能够成为一种信仰吗?我们法学圈的人还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如果说,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其基本原则是法律至上和人人平等,那它是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但只能是少数人的信仰,譬如法学家,就像有人提到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能以身殉法,那可以说是对法治的信仰。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能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法官和检察官能把法治作为一种信仰,至少作为一种职业的追求,因为这样才能改变“领导至上”的思维习惯,养成“法律至上”的思维习惯。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治官限权”。有人问,中国人讲的法治究竟是rule of law 还是rule by law。我认为,我们现在讲的法治应该对应为英文的rule of law,但是我们也不否认,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还属于rule by law,而且一些政府官员理解的法治也是rule by law。他们习惯地认为,依法治国就是治民,因此法律就是治理百姓的工具。这就是rule by law。而rule of law的含义是按照法的精神去治理国家,主要目标是治官,为官者不得违法。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当官应该是比较难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官的人一般都不会真心喜欢法治,更很少会去信仰法治。要我说,对于大多数老百姓和大多数政府官员来讲,与其说“让法治成为信仰”,还不如说“让法治成为习惯”,就是要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我以为,法治就是一种行为习惯。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韩非子就曾经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遵纪守法的人能够成为强势群体,那么这个国家就能保持强大;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遵纪守法的人属于弱势群体,老老实实按规则做事的人总成为吃亏倒霉的群体,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保持强大。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奉法者不强。因此,中国要建成现代法治国家,就必须创建“奉法者强”的社会行为环境,以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法治行为习惯。而且,这一进程必须通过自上而下地推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社会中守法的人就会愈来愈多。我想,当大多数官员都养成法治行为习惯的时候,中国也就实现法治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