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智慧城市建设(2)

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智慧城市建设(2)

建设智慧城市要立足国情,符合中国现实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先要解决“怎么看”,才能明确“怎么办”,要认清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

黄浩涛指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存在着试点失范、政出多门、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风险突出、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等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伍浩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搞清它的定位、目标和重点,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要坚持需求牵引,效果为先,经济适用,把老百姓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巡视员兼副局长秦海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必须有宏观的眼光和微观的细致,明确它的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比较优势,这样才能使智慧城市更加贴近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于民生。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彤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当前国家面临的发展阶段的现状,离不开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和做法,也不能眼睛只单纯盯着高科技的硬件措施,“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尽快补齐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提出了“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概念,认为中国智慧城市核心是要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实需求问题,而不是学国外看起来非常花哨的所谓数字化场景。

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直面现实,要坦诚面对、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客观性,不能离开数字城市谈智慧城市,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建设智慧城市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

伍浩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一步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深入研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大数据等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的重大变革,以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各领域智慧应用,助力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城市感知更加透彻,让城市管理更加精准,让城市运行更加智慧,让发展更加安全,让人民更加幸福。

秦海指出,中国现在的智慧城市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结合: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五大理念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与现在的信息通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在圆桌论坛上,王家耀、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中信国安城市运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波围绕五大理念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分别谈了自己的理解。

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首先要解决思想思维上的创新问题,要根据当前的“互联网+”战略、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战略背景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要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等问题,否则就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卢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三多”——涉及部门多,各种元素多,利益冲突多,必须注重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他提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角度:一是政府、企业、网民、市民等要定位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二是城市要做好产业协调、企业协调等,不能做一些这个城市根本不适合做的东西。易鹏认为,当前智慧城市如果开放的情况下,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边界,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门坎、稀释既得利益的比重,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其次要明确大数据的边界,“如果我们什么行为都被人监控了,生活多恐怖”;另外还要选好开放的角度,要用市场角度把数据资源挖掘出来,用得更好。杨天举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涵盖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等,需要“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成波认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利益、实现数据共享,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让共享相关方共同看到共享之后能够达成什么样的好效果,推动问题一步一步解决。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