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挂职锻炼还需加把火

党外人士挂职锻炼还需加把火

选派优秀党外人士挂职锻炼,是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一环。

8名挂职北京市政府机关副局级领导职务的知名学者,近日即将结束他们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谈起一年来在政府机关的生活,挂职人士表示,作风方面比较简单,领导也都在食堂吃饭,没有大吃大喝。说起在外人眼中神秘的官场,挂职人士表示,比较简单,“官场也不是宫斗剧”。(12月24日  新华网)

记忆中,选派优秀党外人士挂职锻炼是最近几年的动作,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各地都在大力做这件事,效果是积极的。从新华网披露的8名知名学者挂职的新闻看,当前党外人士挂职锻炼还需加把火。

首先,要深度“融入”挂职单位。以北京8名知名学者为例,“他们在政府机关挂职不坐班,主要参与研究工作,起到‘智库’作用。”坦率地讲,这样的挂职不太“接地气”,还比较“务虚”。选派的党外人士只有与原单位脱钩,在挂职单位实行坐班,分管具体业务,才能深度“融入”,通过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实战”锻炼自己分析、思考、综合、协调等各方面能力,达到提升素质能力的目的。

其次,挂职要做实事。前述8人挂职时间到了,盘点所作的工作,或者开会,或者参与了重要决策,或者拿一个书面建议报告……应该说,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者的“智囊”作用。但是,仅仅如此,还稍嫌不够。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安排工作岗位,明确工作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就可以在所挂职工作的岗位上有更多作为。

再次,挂职时间应延长。1年时间匆忙、太短,是8人挂职的普遍感受。是啊,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先要一段时间熟悉,等各方面了解得差不多了、工作上手了,估计也进入挂职“倒计时”了——365天,有的挂职者甚至成了“过客”和“看客”。这样,不利于对他们的锻炼。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可否将挂职时间延长至2年,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顺延?这样,挂职的党外人士可以避免“蜻蜓点水”的遗憾。

选派优秀党外人士挂职锻炼,且行且珍惜。

选派优秀党外人士挂职锻炼,仍需添薪加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