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是一项好制度

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是一项好制度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要对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作出制度性安排,实现教干部、干部教良性循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他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曾经来中央党校讲过19次课,党的十八大之后又来讲过多次,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为什么总书记如此重视到党校讲课?这项好制度到底好在哪里?

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7年1月毛泽东用20天时间在湘潭、湘乡、衡山三县做了实地调研,回到长沙后即把三县的调查情况向中共湖南区委负责人做详细报告,随后在党校、团校各做了一次报告。延安时期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中就提出,党校所在地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必须有计划经常到党校做报告,能够任课的必须任课。党校也形成了领导同志兼任校长、领导同志经常上讲台的优良传统。当时毛泽东亲自任校长,亲自去讲课,强调要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前前后后讲了16次,讲课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历史,主要讲战略问题,从中讲出了全党的信心和力量,讲出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从那以后,这个好传统随着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接续发展而得以继承和发扬,成为党校办学的重要经验和重要特色。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必须把这个好传统机制化、常态化,使之焕发新的光彩。

目前党校师资队伍存在“先天不足”和“倒挂”现象,不少教师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工作阅历比较简单,以致经历和阅历等方面还不如身为领导干部的学员。有人评论这种现象时说:没做过领导的在给领导干部讲领导艺术,没出过国的在给经常出国的人讲国外经验,没经历复杂环境考验的在帮助每天与各类矛盾打交道的人出主意解难题。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党校教师和学员之间的隔阂,师道尊严难免打折扣,教学效果自然受影响。这是目前党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惑。

领导干部是干部中的骨干和优秀分子,在政策把握、视野思路、问题导向、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到党校给比自己级别低的学员讲课,顺理成章,也应游刃有余。而且领导干部来自政界、军界、工商界各个领域,到党校讲课机制化、常态化,有利于推动政界、军界、工商界和学界之间的互动,既优化了党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效弥补了党校师资存在的不足,又能产生“鲶鱼效应”,极大地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党校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到党校讲课不是轻松活,也非容易事,对讲课者是一种综合考量,政治素养、政策水平、理论水准、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缺一不可。延安时期,毛泽东强调“七分学三分教”,可见讲课要求之高。如果肚子里缺“真货”,脑子里没“样子”,居高临下讲官话,目不转睛念讲稿,不但影响讲课的效果,而且影响讲课领导的形象和威信。尤其是到党校讲课常态化之后,讲的领导多了,自然有比较,自然分高下,“南郭先生”是混不下去的,争先恐后的局面也就形成了。领导干部要讲好党校的课,必须吃透“上情”接“天线”,潜心钻研熟理论,深入群众接“地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把到党校讲课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兴趣、一种内在的工作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讲好课,才能由衷地说讲课好。这种教学互促对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优化和净化政治生态、提高领导干部本领、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和具体规定,要求每年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总课时占主体班次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20%。还要求到党校讲课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干部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形势报告、专题讲座、讲党课等形式,为学员阐明形势、解析政策、交流经验、答疑解惑,增强讲授的思想性和指导性。现在最重要的,是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常态化运行,使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这项好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不断产生好的效果和影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