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被伪造”的致辞缘何被刷屏?(2)

屠呦呦“被伪造”的致辞缘何被刷屏?(2)

伪造的屠呦呦“致辞”何以盛行

事实上,仅仅凭借常识和报道来判断,就不难发现这两段所谓屠呦呦的致辞是假的。回顾这几天的新闻,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有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而在这两次相当正式与严肃的讲话场合,屠呦呦不会去做“心灵鸡汤”式的激情演讲,证伪屠呦呦的“被致辞”,其实并不困难。

随着屠呦呦诺奖发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营销号开始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细读这些被杜撰出的“屠呦呦版鸡汤文”,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动力、读来朗朗上口、辞藻华丽但思想深度欠缺。相比屠呦呦“被致辞”内容的真相如何,此种对诺奖致辞的网络消费现象,与背后的传播心理,无疑更需探究。

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而制造出来,首先映射出的,是部分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无底线式经营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这些虚假的“名人语录”,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去打动用户、圈住粉丝,尤其是一些美容机构、房地产公司的微信公号,最热衷于转发此类话语。

传播是双向的,流行也是双向的,直面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的泛滥成灾,同样不能不问的,是网络受众的心理:到底是他们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还是这些伪“致辞”切中了他们隐秘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网络之上,微信之中,多数人都在浅阅读,当点赞与转发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进行考证。与此同时,有太多的人在渴望着成功,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致他们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不容质疑的力量。

因商业的驱动和对成功的崇拜,于是一些名人语录、心灵鸡汤得以广为流传,这正是屠呦呦伪“获奖致辞”蔓延于网络的背景。年轻人热衷于追问人生,渴望从成功者那里获得成长的秘密,这固然是好事。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远离常识,都需要遵从“消费”的底线,都需要首先强大自己。

 究竟是谁炮制了“屠呦呦致辞”鸡汤文

说实话,类似仿冒名人的鸡汤文不是第一次在朋友圈“攻城掠地”。之前,马云、白岩松、杨绛、张爱玲、林徽因、莫言等都中过招。这些鸡汤文大都看似辞藻华丽,充满励志的正能量,却大都缺乏思想深度。

鸡汤文之所以有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粗粝的现实,不时需励志的语言、细腻的情感灌溉心灵。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心灵鸡汤》丛书风靡的根本原因。也正因此,鸡汤没有原罪。

但是,屡屡沉浸在鸡汤的语境下无法自拔,对一些东拼西凑的鸡汤文不辨是非地转发,这就暴露出有些人智力偷懒、缺乏辨别力。要知道,很多段子手与公号炮制鸡汤文的最根本目的是圈粉,从而撬动背后巨大的利益板块。调查显示,大部分积极推送“鸡汤文”的公众号多半是地产公司和美容院等商业机构,他们以这些看上去感性、励志的“鸡汤”打动人心,实际上来达到营销目的。

事实上,找出炮制屠呦呦虚假致辞鸡汤文的始作俑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困难。此外,大力推广、转发此消息的公号,微信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只有正本清源、查清源头,才能杜绝此类假名人之手的鸡汤文甚嚣尘上。此前,万达集团就曾正式向北京市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假冒王健林发布文章,从而索赔1000万元。这其实也提醒诸多鸡汤手与微信公号,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上制造虚假消息、恶意传播,一样要受到追究与制裁。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