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假致辞,借诺奖酒杯浇心头块垒
为何绝大多数都不能到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中国人有太多的人要替屠呦呦写致辞和发出中国声音的致辞?首先应当为永远都没有娱乐事件叫座和狂欢的科学事件祝贺,屠呦呦的获奖能让中国人为科学集体狂欢是观念的转变,更是文化向高大上转变的分水岭。谁让中国这么多年才出了第一位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奖的人呢?所以,闲着也闲着,不如为屠奶奶拟几个致辞,表现表现中国全民齐欢的景象。
不过,真正要理解的其实是所有这些拟致辞中要表达的中国人的心态,不过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最后是否有“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效果,应当别论。
读种种版本的屠呦呦拟致辞,既有让人掩面思索的思想深度,又有令人回味的哲理思辨,还有打动人心的文采飞扬,以及恨不得代屠奶奶一展中国人的睿智、幽默、励志,甚至伦理和价值观的高度。
拟致辞的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网友分析,这其实是某位网友对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感言,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屠呦呦的感言了。既然是传为屠呦呦的致辞,想必为很多人认同,因为,这样的代言颇能拔动相当多国人的心弦,产生情感和价值认同上的共鸣。
在屠呦呦获奖前后有不同的评价,以及屠呦呦并不能获得中国国内的认同,却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之时,这样的感言其实就是对屠呦呦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太多有着与屠呦呦一样人生经历的人的一种安慰,尽管这些人甚至没有屠呦呦万分之一的幸运。
“不要去追一匹马”其实早就是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感慨,也是一个铁律,在研究之初就想获诺奖的人,是得不到诺奖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让自己栽培的花香和果实引来蜜蜂的欣赏、酿蜜并传播,自然就会有人认识你并赏识你了。
没有硕士、博士学位,不会英语,也不是院士,这有什么关系呢?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甚至没有学历的人多的是,尤其是那些获得文学与和平奖的人,只要你的作品有深度和感人,你的行为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照样会获得认可。即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博士、院士的头衔也并不妨碍一个人酿出沁香好酒,醉倒和征服众人,包括在专家和行家。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伽利尔摩·马可尼是没有学位的人(在发明电报后获得过许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意大利的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并且发明了实用无线电报通信,也因此与布劳恩一起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屠呦呦有交集和更相似的是日本的田中耕一,只有一个“二本”本科学历,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也从没有在研究所和大学里面讨生活,却与美国的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不过,由于转发率最高的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这表明,此篇拟致辞才符合更多国人借诺奖酒杯浇心头之块垒的真实想法。屠呦呦要感谢的四人顺序是,父亲、毛泽东、葛洪、非洲人。这种思维不过是“先要感谢国家”的翻版,不过似乎已经好多了,首先感谢了父亲,表明了国人思维的突破,也值得庆贺。而且,这个拟致辞后面还稍带了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显然也把青蒿素的发明归功于集体。
这当然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拟致辞的这种表达与屠呦呦的真实版本的致辞也有相似性。所以,无论是真假致辞还是抗衡了诺贝尔奖和西方思维和价值观,尽管诺贝尔奖奖励的是个人,但是功劳是集体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