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官兵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
一直以来,各级多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对象是普通官兵,领导干部受党教育多年,做不做思想工作不要紧。因此,近期各级都把主要精力倾注普通官兵,凝聚思想共识,强化改革认同,确保部队稳定。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与常人一样,在改革中也可能会有迷惘、困惑、摇摆和越线的时候,同样需要关心、疏导和监督,为他们提供及时有力的思想工作。
改革中领导干部责任担当更大,必须做好思想引导工作,防止精神滑坡。军队各级领导干部是部队建设的“领头雁”,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已实质性展开的背景下,与一般干部相比,他们面临的压力和责任更多更重,容易精神疲劳。为此,经常性思想引导工作必不可少。要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念。“人生如屋,信念是柱”。要引导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崇高的政治觉悟,以对改革高度忠诚和负责的精神,心无旁骛地为部队建设作贡献。要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要多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让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心系组织,心怀感恩,竭诚干事,真诚奉献。要保护干事创业的激情。这次军队改革是一次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客观地看待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差错,不搞以偏概全,不搞一票否决,多鼓励他们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坚定信心,直面大考,迎难而上。
改革中领导干部面临各种诱惑,必须做好思想净化工作,防止底线失守。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权力,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在以往历次改革中,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花钱办事、突击处理军产等违法违纪问题没有完全禁绝。这次改革中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经得住考验,影响着改革事业成败。这就需要适时做好思想净化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用敬畏守住底线。敬畏职责慎用权。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从哪里来,该用在哪里,多想想组织的培养,多想想岗位的责任,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心理履职尽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贪欲,不搞以权谋私,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敬畏法度守红线。法度是自由的边界,越界了就会犯错误、栽跟头。要坚持在政策制度框架内做事做官,经常想一想违规违纪有什么后果,算清人生政治账、经济账和亲情账,三思而后行,切实筑起一道法纪“防火墙”。敬畏道德有定力。人的一生中,名、利、色三种东西极具诱惑力。一旦道德观发生偏移,这三把“软刀子”就会伤人于无形。领导干部在修身养德上要带头涵养正气、修炼定力、检点言行,把他律内化为自律,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
改革中领导干部面对用权考验,必须做好思想扶正工作,防止价值错位。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领导干部生活在人情世故的交汇点,其角色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进程中,领导干部也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人情世故的羁绊、亲朋好友的请托,甚至家属子女的要求。是像徐才厚、郭伯雄等“大老虎”那样把职务带入家庭,把权力引入交往,在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缠中价值错位、丢弃原则,还是像杨得志、何正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带头服从大局、带头坚持原则、带头严格自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大考。因此,必须做好思想矫正工作,引导领导干部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奉献之责。要充分运用典型激励、反面警示、组织点评等形式,启发各级领导干部牢记:组织上赋予的职权,应为党和部队建设事业做贡献。切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抓铁留痕的务实作风,扎实工作,忠诚履职,实现价值。坚守清廉之道。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明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常思欲望之害,常除非分之念,牢固树立廉洁从政的理念,把清廉为官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努力当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官,为党旗争辉,为改革助力。坚守为亲之义。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记手中权力姓“公”不姓“私”,摆正大家与小家、组织与个人的位置,严以律己、严以律家、严以律亲,让家庭成员自觉摆脱“权力光环效应”。
改革中领导干部容易心态失衡,必须做好思想提升工作,防止心理浮躁。这次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和时代大考,随着改革战幕拉开,部队建设标准越来越高,提升使用要求越来越严,领导岗位数量越来越少,领导干部晋升难度越来越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鉴此,关键还是要在提升思想境界、保持良好心态上下功夫。激发进取心。在工作面前始终保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心态,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挫折不气馁,有了成绩不骄傲,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淡定不盲攀。在名利得失面前始终保持淡定平和、超然物外的心态,做一个内心强大,心境平和,甘于付出、乐于奉献的人。强化敢担当。在责任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心态,少些“新官不理旧事”的想法,多些“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平和看去留。识大体、顾大局,勇于以局部之失换全局之得,以一时之失换长远之得,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