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创新发展何去何从?媒体人:重构方能重生

都市类报纸创新发展何去何从?媒体人:重构方能重生

单日出版256个版,营业额1137.9万元,刷新了报纸单日出版营收纪录。这是12月18日《扬子晚报》纪念创刊30周年特刊所创造的辉煌成果。

业界对于这份数据的感叹情真意切。因为,这种纪录在纸媒兴盛时期尚且难得,更何况是在都市报、晚报集体遭遇“严寒”的当下。能够维以继日已属不易,又哪敢轻易想象再攀高点?

即将过去的2015年,关于都市类报纸未来发展的关注尤其多。当大家还在讨论生或死的问题时,已经有那么一批先行者悄然上路了。那么,在他们的眼里,都市类报纸究竟变还是不变?变什么?怎么变?

置身巨变之中,不变必死

“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各位报人来讲,那可能是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新民晚报社总编辑陈启伟的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都市报人的心声。打拼了一辈子的事业忽然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太多人在情感上都难以接受。

可是,现实从不给人残酷的理由。用华西都市报社社长李鹏的话说,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都在变化,传播规则在变、传播路径在变、传播方式在变……而这些变化又是持续的、深度发酵的。当熟悉变成了陌生,曾经的轻车熟路变得越来越难走,巨变之中的我们就显得本领恐慌。

在《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眼中,他更愿意将当下报业面对的境况,尤其是那些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都市报面临的局面称为“困局”。他认为,在这个困局之中,报纸传播能力锐减、舆论影响力缩减动摇了报纸的立身之本。曾经风光无限的都市报广告连续几年断崖式下滑,甚至到了“腰斩”的地步,动摇了报纸的物质基础。而面对整体困局,全行业在焦躁不安的情绪下所使出的“招数”有效的并不多。

当原有的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走内容—读者—广告的媒体生态圈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传播逻辑和商业逻辑被彻底改变,互联网的狂风又不期而至之时,变,已是都市类报纸求生的必然选择,没有之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