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是破题关键(2)

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是破题关键(2)

■■“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大趋势

事实上,“三产融合”的概念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亦强调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就在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点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会议指出,将鼓励多种融合方式的探索,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强化龙头企业连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投资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

在李国祥看来,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难,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

“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已经调整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这意味着除稻米、小麦和玉米等少数主粮外,国家不再对国内农产品自给率设限,并且把适度进口作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李国祥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国际激烈竞争,无论是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提高,还是农业走出去,或者利用国际市场,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他表示,过去,我国农业发展比较注重数量增长,目前看来片面地追求农业增产已经不合时宜。另一方面,过去农民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和收益,政府承担很大的责任。托市收购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弊端日益显现。

“从我国越来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收储粮食等农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李国祥表示,以后政府将不再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进行直接干预,农产品供给主要由市场力量来决定,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在国际竞争、资源环境压力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走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李国祥介绍,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农业占本国GDP比重在1%—2%,但因其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很发达,就打开了农业影响度,占比很低的农业却能带动比重占到10%左右的产业。对于目前面临增产不增收、比较效益过低的我国农业而言,“三产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目前农业部、发改委等多部委正在牵头制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有望在年初出台,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将成为农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