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供给”研究的视角看供给侧改革 (2)

从“新供给”研究的视角看供给侧改革 (2)

2.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有效制度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以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统领全局,在市场化、全球化、民主法治化取向下,于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继续推进经济社会转轨升级。一句话,就在于以有效制度供给支持结构优化,激活全要素生产率,对接“全面小康”、联通“中国梦”。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的基本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改革统领全局之下的“八双”和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的“五并重”。

“八双”的基本要点是:

“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大力鼓励创业。

“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优化。

“双减”: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

“双扩”: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和,适度扩大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有效投资”规模。

“双转”:人口政策从放开城镇“一胎化”管制逐步转向适当鼓励生育,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

“双进”:国有、非国有经济应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

“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应该在社会主体的互动中发挥他们的潜力。此外,应重视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之下寻求共赢。

“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五并重”的基本内容是:

“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定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注重积极打造国家“软实力”;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有效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

柔性参与TPP与独立开展经济合作区谈判并重,主动参与制定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

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

3. 以供给侧改革服务全局

上述学理与思路建议,生发于对经济规律的探究,对应于中外古今全球视野的实践总结,聚焦于中国的“特色”和背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赶超战略。笔者深知,理论的争鸣是难免的和必要的,而在中国现在的讨论中,似乎还很难避免简单化贴标签的倾向。贴标签的背后,是认识的极端化和简单化、浮躁化。“新供给”研究追求的目标,是继承经济学和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经济学理论学说做出发展,包括补充、整合与提升。

“新供给”研究强调“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体察中国的传统(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和国情(包括可变的与不可变的),也要特别重视现实的需要;既要体察中国的实践,也要注重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共性和个性。此外,还需要注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合,注重对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互动做全方位的深入考察。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中“反周期”的政策实践取得了颇多成绩,但若继续延续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和仿效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思路,贯彻单一的“反周期”操作,其局限性将日益显现。今后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下台阶以及资源环境和收入分配等的制约,较高水平的理性“供给管理”将势在必行。

(作者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