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地铁对骂”是一种恶意炒作

摆拍“地铁对骂”是一种恶意炒作

9日,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且有多家媒体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发。随后,这段视频中出现的“北京人”、“外地人”相互争吵的细节在网上引发热议,部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疑点颇多,疑似摆拍。(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事实上,摆拍“地铁对骂”,用造假的方式消费北京人,无论是个人的“策划”,还是企业的“创意”,都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乍一看,摆拍“地铁对骂”,是为了抵制不文明的“京骂”行为,揭露部分北京人,态度差、没素质、存在地域歧视,这貌似一次善意的炒作。

然而,制造虚假的“地铁对骂”事件,本身就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信息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因此,当善意的炒作,影响了众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这个“善”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恶”。换言之,善意的炒作,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不正义的手段去追求正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推崇。

时下,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比如,摆拍“地铁对骂”,拿北京人开涮,尽管其出于抵制“京骂”的善意,但也是一种恶意的“善意炒作”,既欺骗了公众,又损害首都文明形象。

因此,摆拍“地铁对骂”事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各类网络炒作设定一个边界,最超码要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消费正义、欺骗大众。什么该炒作,什么不该炒作,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等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更重要的是,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政府对于虚假、低俗炒作和网络信息的技术制约与实质监控。政府应该明确新闻炒作“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劣的炒作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因此,对于恶意炒作“地铁对骂”,不能止于真相与否的猜测和追问,也不能止于道德评判,应给予相关网站及当事人相应的处罚,承担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