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消除“因病致贫”

多维度消除“因病致贫”

贫困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贫困的成因与对策,有很多的角度和分析框架。按照当前全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贫困线,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据国务院扶贫办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42%。因此,实现脱贫目标,必须需要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因病致贫”的防止从宏观层面而言,需要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共同努力来实现。首先,需要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保障生病时基本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同时,家庭和社区参与、文化教育、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轻疾病经济负担。从中观层面而言,医疗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整合与协同、自身发展及有效提供,直接影响居民自付医疗费用水平。从微观个体层面而言,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提供行为、居民自我保健及服务利用行为也直接影响其疾病经济负担。所以,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需从多维度、多主体进行。

完善医保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辅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为网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基本实现了人口的全民健康覆盖;同时还建立起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及商业医疗保险;参保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得到了明显下降,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面临实际补偿水平低、防止“因病致贫”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需要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筹资水平,夯实抵抗疾病经济风险的基础。持续增加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支持贫困群体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渠道,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慈善等方式参与医疗救助,鼓励商业保险体系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以提升其抵抗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应对抵御“因病致贫”发生的长期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