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消除“因病致贫”(2)

多维度消除“因病致贫”(2)

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针对“因病致贫”易发区域、易发人群、易发疾病制定精准的、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基金补偿方案:各类医疗保障基金应针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老年人口出台倾斜性的支持政策,帮助脆弱群体克服利用公共资金的障碍。完善重大疾病保险:首先要从疾病病种与疾病费用两个要素来确定重大疾病保险的范畴;合理分配基本医疗保障和重大疾病保障基金比例;在其补偿方案的设计方面,以病种为基础设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以切实提高各类基金对合理利用高等级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补偿水平;同时,针对高补偿水平下所存在的高道德风险,由此所带来的资金使用低效的问题,需严格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流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开展贫困界定标准研究,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有效识别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和支付能力,预判疾病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对于“因病致贫”的脆弱群体实施精准管理,重点防范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确保脆弱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实际费用负担。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改革支付制度,降低患者医护成本。支付方式的改革是通过疾病诊疗经济风险承担者的转换,引导医疗机构和医生改变医疗服务行为,从而影响医疗服务的成本和费用水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当存在第三方付费人时即有保险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可能存在道德风险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从当前我国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医疗服务供需双方过度提供和利用卫生服务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导致大量基金低效使用,如果能够节约浪费的资金,一方面本身会降低患者自付医疗费用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资金支持脆弱人群或者对高经济风险人群给予补偿,以减缓“因病致贫”的发生。因此,改革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向按病种付费、按总额付费等预付制发展,是目前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有序流动,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以共享理念,通过签约服务,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健康精准扶贫工程。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对疾病风险的抵御能力低下,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的发生,需要采取措施防范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发生。首先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或医生的签约服务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贫困户实施一对一的健康精准扶贫。还可以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把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有效进行互联共享,通过大数据服务对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进行预警监测,有效做好化解环节贫困的工作。

发挥各方力量,建设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贫困问题,关键还是要解决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的问题,首先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主动作为的积极性,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取向,把发展生产和身体健康结合起来,把预防与治疗结合起来,把外力和内力结合起来,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