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传统大国关系
从理论视角看“修昔底德陷阱”,重在其对大国间政治的解释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谱系上,“修昔底德陷阱”与权力转移理论、霸权战争理论、“大国政治悲剧”(即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等一脉相承,同属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和平是脆弱的,暴力冲突和战争随时可能发生。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传统的大国关系时,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但与此同时,其理论的缺陷也很明显。
首先,若按“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很难解释历史上出现的权力和平转移。历史上权力和平转移的案例虽相对较少,但也确实存在。“一国之崛起及其导致的既有大国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就很难成立。
其次,“修昔底德陷阱”的内在逻辑很难解释当今时代的大国关系。一项统计研究显示,1816—1945年大国间由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概率为0.346,而1946—1992年这一概率骤降至0.077。有学者将当今时代称作“大国无战争时代”。因为如果将1950年的中国和1962年的印度也视作大国的话,那么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体系内至多也不过发生过两次大国间战争。在新的时代,大国的行为方式跟以往相比会有较大不同,新型大国关系也必将有别于传统的大国关系。当今世界的核威慑、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大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等,将有助于规避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综上所述,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具有历史宿命论色彩和战略指向性特征的概念来思考中美关系,是很有问题的。在官方语汇中,应慎用该概念。学界则应加强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批判性研究,寻找规避该陷阱的途径。尤其要注意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以破解思维上的陷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