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存量也要调节增量
客观地判断,无论是“去产能”所需要的专项财政补贴,还是“去库存”过程中给予购房农民的现金直补,抑或“补短板”中需要的资金扶持,甚至包括“降成本”过程中所引起的政府原有税费流失,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公共财政产生额外的资金需求或者支出压力。因此,在继续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出充沛流动性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更应该延长发挥作用的半径。一个可以参考的政策建议是,在去年16200亿元的财政赤字基础上,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今年总体上应适度放大财赤规模与占比。若按去年GDP的规模测算,赤字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即可增加650亿元支出,若在去年基础上提高到3%,一共可增加4500多亿元,赤字总规模将达到两万亿元左右,而且总体风险仍可控。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三大战役”侧重的是消除与减轻存量压力,但抑制增量同样应当成为决策层不可放松的环节,包括停止钢铁、煤炭以及电解铝等传统行业新项目的审批与产能的扩张,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变相叠加,杜绝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的死灰复燃等,否则,经济改革与发展就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囚徒困境”,未来我们所要支付的成本可能更大。
还需强调,在阶段性地推进“三大战役”的同时,制度创新应当是一个不能忘记的永恒主题。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创建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制度,确保不同性质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的平等与资源利用机会的公平;我们需要建立保护“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法律保护与申诉制度,最大程度激发民间商业智慧与经营潜能;我们需要创建必要的资源开采约束制度,以土地数量的严格管理达到控制房价的目的;我们需要健全完善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制度,搭建起有利于资产重组的稳健资本市场。
还要特别指出,我们虽然启动了供给侧改革,但不能忽视需求侧的力量改善与健全,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中西部铁路、大型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产品建设方面,都是过去30年发展不均衡的欠账,我们需要继续发力和补齐。另外,虽然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但仍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也只有消费累积成应有的当量,中国经济才能最终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内生动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