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东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3)

为中东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3)

——写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之际

(四)

在中国中东外交长卷中,有两个历史场景令人难忘。

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里有大阿訇担任宗教事务顾问,有回族教授担任译员。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解读是:精心安排阿语翻译之举,是中国政府对他本人、对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对伊斯兰教信仰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尊重。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危急时刻,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访华。中国外长会谈时坦承,虽然中国与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友好国家,但中国在具体问题上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坚决反对入侵之举。

尊重带来亲近,公正培育信任。尊重和公正,是中国中东政策的底色,也是中国在这一地区走出一条全新大国之路、打破“中东是大国坟墓”这一魔咒的关键所在。

在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流派重要人物汉斯·摩根索看来,掌握非同寻常影响力的大国运用权力时懂得克制,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然而,不损害地区稳定发展这一天经地义的底线,却被西方大国一再突破。推崇大破大立的“创造性动荡论”,危言耸听的“文明冲突论”,居高临下的“民主改造论”……西方国家打着种种旗号干预中东事务,给中东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无一不让自己深陷战略泥沼。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中国在处理同中东国家关系时,牢记“为”与“不为”之间的辩证法,行动出发点由道义支撑,具体政策立足现实,为最终发挥正向作用提供了保障。有人曾作出如下对比:西方渲染所谓“中东民主赤字”,中国注重中东在“民生治理”上的根本性需求;西方倚重“激进式手段”,不惜搞边缘政策,中国提倡“渐进式改革”,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西方力推“强制型”方式,不惜动用武力搞政权更迭,中国追求“协商对话”,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曾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

(五)

没有哪个大国靠“搭便车”实现梦想,也没有哪个大国不作为就能获得感召力。

1999年,埃及《金字塔报》董事长伊卜拉欣·纳菲尼在《中国——20世纪末的奇迹》一书中,用大量数据和翔实材料向中东读者介绍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发出“抓住中国机遇”的呼声。2015年8月,该报执行总编辑曼苏尔强调,中国正在中东地区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有助于该地区恢复稳定。

“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今天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有进取意识、更富开创精神。浸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为处于深度转型期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注入正能量。

“中国正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改变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此次中东之行是习近平主席2016年首次出访,也标志着习近平主席出访足迹实现全球覆盖。期待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圆满成功,期待中国外交的全球布局和精耕细作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