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2)

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2)

二、共享发展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现实诉求

提出共享发展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共享发展,不仅是遵循发展规律的顺势而为,更是当前在破解民生难题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共享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主动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当前民生建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最高目标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中国民生事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提升和飞跃的过程,这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民生话语体系里,“全面”的基本含义是全社会的民生水平整体进入小康状态。届时,小康将成为民生保证和改善的新基准和新起点,底线民生的下限将以“小康”作为初始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短板也在于“全面”。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有5年时间,“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民生赶考”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这对中国共产党是个巨大考验和挑战。中央适时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打通发展反馈民生的通道,让发展的成果借助“共享”机制惠及全体人民,确保民生水平整体提升到“全面”小康的状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保质、如期实现。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长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共享一直停留在没有增长的边缘,甚至出现了把共享曲解为平均主义的问题,以致社会再生产的原始积累被摊薄和稀释,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也阻碍了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进程。基于此,中央实施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并把民生改善的路径设定为在共同富裕大原则下,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下,民生改善路径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集中表现为民生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并造成了结构性、累积性的民生问题和矛盾。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出现了“改善民生经济先行”“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 “发展的民生导向”等不同声音和争论。这些争论都指向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上,本质上是对民生与发展困境的反思。共享发展把发展和民生纳入到整体协同的框架,兼顾了发展与民生的个性与共性、对立性与统一性,实现了发展与民生的统筹兼顾、共融共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