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金融与好的社会(2)

好的金融与好的社会(2)

对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的竞争,同时,也会减少一些危言耸听的所谓“知名经济学家”的出格言论

应该说,金融能多好地履行其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能非常依赖于公众对金融的认知。在金融学的公众教育及金融学的研究这个使命上,大学的金融学院、商学院等责无旁贷。这两个使命恰恰也凸显建设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为一个个金融帝国的轰然倒塌而震惊、为一次次的金融欺诈及道德沦丧而痛心、为一次次的金融体系设计缺陷而沮丧时,我们更应该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争做世界一流的金融研究。如果金融研究流于形式,就无法正确理解各种金融产品对金融系统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意义,更无法预警金融危机。一流的金融研究能让我们及时发现金融系统的扭曲,是防止金融阻碍社会进步的良药。同样重要的是,对世界一流金融学科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的竞争,并确保自我利益的追求创造出普遍的善,推动金融研究沿正确的轨道前行,并减少一些危言耸听的所谓“知名经济学家”的出格言论。

有效的风险教育,不仅仅是类似“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样几句话,更应该是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教育

当前,我们的大学特别是从事金融学等商科研究的学者,显然担负着利用专业贡献知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双重责任。一流的金融学科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社会进步:

(1) 金融专业人士的教育

金融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在的金融界专业人士大都接受过系统的金融教育,即使跨界人士也大多在进入这个行业后接受过金融专硕、MBA及金融非学位教育等培训。大学金融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就曾指出:“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诱因中,教育者所犯的错误占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学生过度的暴露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影响之下,促使市场产生投机性泡沫”。

因此,大学的金融教育必须使学生接受到尽可能正确的关于金融市场的知识。此外,还应该在金融道德的教育上做努力。这一点之所以值得强调,是因为历经好几个试验后,研究人员发现过一个很讽刺的结果:如果接受过金融学教育或者当大型国际银行的雇员身份被凸显时,人们会变得更加不诚实。

突破金融市场道德底线,还有许许多多更直接的例子,如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Libor) 的操控丑闻、华尔街大银行拿国家高额补贴同时却大量发放奖金、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等等。道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例如年终奖金) 都直接与业绩挂钩,并且对很多违反道德底线的损人利己行为监管困难。在道德教育这一点上,似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不是很成功。正因为如此,这凸显了大学肩负的金融道德教育使命之重;也凸显建设一流金融学科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设计上能有突破,相信这一问题能有较大改观。

(2) 社会公众的教育

在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各地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把矛头直指金融业。类似的反金融的厌恶情绪迅速波及到了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并出现了“占领伦敦”、“占领墨尔本”之类的抗议活动。这些事件一方面显示金融体系监管上的一些漏洞;另一方面也显示在投资者风险教育方面的缺失。有效的风险教育,不仅仅是类似“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样几句话,更应该是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教育。事实上,公众对金融风险认知的恶化会导致恶性循环,当反金融的情绪盛行时,发挥金融的正能量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大学金融学科与学院的建设除了教育学生以外,显然也担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责。即使我们回到学校内,金融学的教育也应该可以做得更多。在新加坡,金融相关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他们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学习了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因此,当你听到几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在那里讨论退休财务计划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这应该是比较成功的金融与风险教育案例。相比国内,大众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内非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接受金融知识教育。关于低收费地提供大众金融教育,互联网技术显然能够满足这样的大课堂需求。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让大家意识到接受一点金融教育的重要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 充分发挥智库功能

有别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金融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用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深度观察和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提供敏锐、前沿的经济金融观点及金融问题解决方案。

在如何发挥智库作用方面,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是一个重要例子。布鲁金斯学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帮助联邦政府制定财政预算。2008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后,该学会专家彼得扎 (Peter R.Orszag) 则再次挑起政府预算大梁。相比较而言,中国智库在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流的金融学科建设还能为社会贡献更多金融正能量。总之,我们应该通过一流的研究和教育,尽力利用技术安排,为公众利益重塑金融业,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金融体系,使社会财富奖励劳动、智慧和价值创造,让金融为社会进步服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