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4)

气象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4)

核心提示:在对森林可燃物类型、山地气候特点、森林火灾发生频率等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尺度的林场级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全县林区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现代化,实时提供针对性更强,更精细化的火险监测预警服务。

(四)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我县人影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差,作业装备简陋, 现有3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但不能满足全县的农业生产和森林防火的抗旱需要,到“十三五”末,新增3-5个二级标准化作业站; 由于潞城至福达沿线一直是流动作业站,为消除隐患,提供作业安全保障,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在潞城或福达按一级标准化作业站的要求建设一个一级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站;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乡镇根据合理布局的要求,新建20-30个人工影响天气远程遥控地面焰条播撒系统。

(五)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体系

1.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

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建闪电定位监测中心站5-10个,满足雷电监测预警需要。

2.加强雷电防护工作

实现新建二类及以上建(构)筑物防直击雷措施安装率达到100%、防感应雷措施安装率达到80%的目标,逐步提高在用防雷设施的完好率和可靠性;在重大项目和关键场所采用、推广先进防雷设备及防雷新技术。

3.加强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随着全球气候多变和局部气候的多样性的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雷电灾害日益严重,加强中小幼学校建筑物的防雷检查检测、排除隐患,对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及时整改,实现全县所有中小学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检测面达100%、其他场所检测面达85%。

(六)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海量气象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发布必须依赖快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因此建立和完善县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料实时上传、发布、交换和共享,提高数据资料、数据资源的应用效益,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基础建设工作。

1、气象公益服务网络

完成县气象网络的升级改造,对气象网络带宽进行扩容。

2、无线通信网络

根据防灾减灾和应急通讯,特别是人工增雨和烤烟防雹的实际需求,增添无线中继机、天线等设备仪器,形成覆盖全县、通话清晰、信号稳定的无线通信网络,满足和适应全县人影工作的需求。

(七)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十三五”期间,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建设县防灾减灾中心和改善台站观测环境为中心,升级改造**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使气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达到国家局提出的“四个一流”。

(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兴气象的发展方针,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重点项目的突破,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九)提高依法开展气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确立和强化“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l)  依法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 建立气象、建设、安监、消防、电力、通信等管理部门共同协作的雷电灾害防御管理机制,共同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3) 认真贯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建设,提高人影指挥、作业现代化水平。

(4) 依法编制和修订气候资源区划和风能、太阳能等专项规划,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落实气候及气象灾害可行性论证制度,最大限度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继续强化气象执法人员的执法业务培训,更新法律知识,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以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机构健全、队伍精良、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3、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及气象科普宣传,为依法治理营造和谐环境

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为重点的学习宣传,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和防灾减灾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