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样需要改革,任务同样不轻松,道路同样不平坦。但是,越来越多观察者从中国改革进程中感受到强劲脉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看来,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试图完成一个大转变。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的改革不啻为一部英雄史诗,对东亚、亚洲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何以“比众人想象的走得更快一步”(美国《洛杉矶时报》语)?人们思考的视野不断开阔,甚至同国家治理体系和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演进发生关联。福山注意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领导人并未坐视不管,而是在试图加快从基于重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型、环境破坏型增长模式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新模式。谈到美欧各国普遍面对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预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方在治理和民主上享有声望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体制能正常运转而且成功。但现在政府不能正常运转了,体制看起来也不那么成功,接下来会怎样?
谁将是“历史竞争”的胜利者?如此宏大问题的答案自然只能由历史给出。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无论是出于偏执狭隘还是不自信,刻意炒作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前景,更不会对“历史的答案”产生丝毫影响;第二,当人类正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福祉的公约数越来越大。一个国家以其文化积淀、不懈奋斗和包容胸怀在“历史竞争”中成为胜利者,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将是失败者。
“若把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升级中的‘赶路人’‘道路优化者’,并尊重其应有的看风景、整理装备的权利,支持其谋大局、有担当的决定,结论就会截然不同。而且,支持这位‘赶路人’和‘道路优化者’并与之同行,最终也会有利于所有国家。”
一位中国学者文字优雅的论述也是注脚,一个宏大叙事的注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