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院全员聘任制是改革突破口
显然,高校和医院实行全员聘任制,从改革难度上讲,是相对容易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并轨后,高校和医院有事业编的也需要自己缴纳社保,公费养老、公费医疗的福利不再有。其实很多高校和医院在去年全面的社保并轨之前,已经要自己交社保。不仅如此,高校老师和医生都属于高知阶层,职业能力强,而且是年龄越大,经验往往越丰富,在就业市场上越吃香。换句话说,这两个群体基本是不怕失业的,因此有无事业编制显得不那么重要。
因为历史原因和编制管理,高校和医院早就有大量非编人员,这部分群体和在编人员的待遇在过去多多少少有一定差距。通过高校和医院全员聘任制改革,实际上也有利于推进这两个单位体系内部的工资、福利均等化。当然,这有一个过程。
至于不少人担心的,高校和医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后,是否意味着高校和医院为了保证工资待遇,像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加重公众教育和医疗负担?这基本是多虑了,我们所言的高校和医院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首先对象是指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按照我国教育、医疗改革的规划,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始终是非盈利性质的,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不会变,政府该负担的依旧要负担。新教改和新医改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不会出现政府撒手不管的可能。
相反,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后,在具体的人员工资待遇、编制等问题上,过去的限制得以放开,其实是赋予了高校和医院更大自主权。这对高校和医院来说,选聘人员的灵活性提高,更有利于教学、学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有能力的教师和医生来说,在激励机制上也将更灵活,可以得到更好承认和体现,最终获益的其实是学生和病患。
另外,高校和医院群体完成全员聘任制改革后,作为突破口可以起到改革倒逼作用,也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按照大致的估算,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量庞大,且基本属于中国社会的精英人群。这部分群体完成全员聘任制改革后,他们必然支持和助推更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对普通公务员实行聘任制改革。改革计划如果得以逐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将大大提速。
知易行难,任何改革首先都是有阻力和难度的。其次,也怕改革成为半吊子工程。相对高校和医院来说,一些和政府关系更近的事业单位,特别是那些承担一定权力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政务官以外的普通公务员,也应该实行聘任制。就怕高校和医院全员聘任制改革完成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聘任制改革迟迟难以推进。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改革的决心,其次需要把改革方案法制化,在此基础上才好持续推进改革。
【启示与思考】
事实上,推进公立医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清除医院和高校传统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弊端,建立起以专业化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职场文化,这是对中国公立医院和高校长期以来“官本位”文化的一种消解。这也意味着,医务人员和高校教师将不必再通过“铁饭碗”和仕途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只要努力工作,通过积累就可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再者,破除医务人员和高校教师“终身制”,优胜劣汰,使人才脱颖而出,能进能出,良性流动。
实际上,过去一些高校和医院,已经脱离了事业单位的本质,变成了“准行政部门”。而某些高校和医院领导,既是“学术老大”,又是“行政大佬”,在高校和医院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处在通赢与通吃的地位,占有大量的社会特殊资源,行政至上而非学术至上,实际上已经牢牢主宰了他们的思维定势。如此语境下,高校和医院一边在为叫喊“去行政化”而歇斯底里,一边又在为享受“行政化”而乐不思蜀。
因此,高校、医院编制改革,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对高校、医院“去行政化”的刚性要求。然而,高校、医院去行政化,不是退出事业编制,减少几个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就一蹴而就了。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停留在高校、医院领导头脑中的“官本位”思维,让他们回归教学和治病的本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