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饭事件”何以激起群情

“逃饭事件”何以激起群情

近些天,“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见第一顿饭就分手”的帖子火遍网络。从指责小姑娘“没有教养”、“歧视农民”,到渲染这是上海人和外地人的PK,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平心而论,“逃饭事件”只是个案,也是个人选择,硬要上升到道德层面去挞伐,有些太过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事捅到了网络上,或许根本不会招致那么多舆论口水。在这件事上,以偏概全甚至夸大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显然偏激有余理性不足,而将其升级成贫富对立、地域对立、城乡对立,更是没有什么必要。

不过话说回来,一桩个案如此激起群情,也着实值得研究。热烈的关注,急聚的舆情,说明它直接戳中了人们内心的“痛点”,击打着大家敏感的神经。婚姻与家境、贫穷与富有、城市与农村,随便哪一个话题,都会引发无数的感慨,更何况这些标签交织在一起。在回家过年的典型语境下,中国迎来了城乡互动最紧密的时候,农村也屡屡成为此时的“重要新闻”。毕竟,当常年在外打拼的人们将目光从城市投注到农村老家,往往能深刻地体会到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那些“墙”、那些“沟”,也就自然能引发更多的共鸣。

我们的农村还不完美,每一个春节返乡的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这一点。虽然近些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城市的差距日益缩小,但是在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仍然与现代城市生活有着不小距离。“农村彩礼动辄十几万,大龄男性结不起婚”、“一年打工钱不够过年打几场牌”等报道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不少地方,农村空心化、教育和文化凋敝、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种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短期内难以消除,也将伴随着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进程。正视并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才是我们在围观一个个新闻热点事件之后所需要选择的行动。

农村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家,从血脉上,从生活上,也从心灵上,情感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新农村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不管这一过程多么“道阻且长”,我们都应对农村现状多一份关注,对农村发展多一份理解,对农村未来多一份付出。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