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真的淡了吗?(3)

“年味儿”真的淡了吗?(3)

 

守住“年味儿”的根本

这个春节,外出旅游人数增多,一些城市实行了“史上最严”禁放鞭炮措施,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不少人由此感叹“年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

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年味变淡”似乎已成为国人默认的“共识”。可30亿人次大迁徙就是为了过年,举国上下都在忙过年,怎能说年味淡了呢?

春节是往昔岁月亲情温暖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个载体,它本身包含的年俗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意义。人们感觉年味少了,是因为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关于春节的古老年俗,讲究很多,从最早的春节、最早的除夕、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等等就可见一斑。如今,春节被异化,物质化的东西多了,文化性的东西少了。

春节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民俗活动,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所谓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延伸,礼仪在进步,环保召唤,自由在萌生,变革新年的内涵和外延乃至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让年简单和简约起来,文化起来,文明起来,清新起来,将人从年的陋习中解救和解放出来的呼声逐渐高涨。文化过年,过一个有文化的年,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老百姓,公益电影、农民舞蹈大赛,摄影作品展、戏曲调演、舞狮表演、花鼓戏展演、踩高跷、彩灯展、泥塑作品展、灯谜晚会、唢呐调演、民间杂耍调演、迎新春书画展等,不仅为老百姓送去了“精神利市”,更为市民创造了节日的精神福祉,让过年少了些物质的饕餮和诱惑,多了些精神的追求,少了些急功近利的节庆文化,多了些长远的精神投资,少了些过年的喧嚣,多了些过年的恬淡和淡泊,少了些美食的沉溺,多了些人文精神的滋养,把过年当成了对精神的充电,为人文思想的做积淀,这样的文化过年,因为多了些文化味而使年味更显人伦精神的淡雅之美。

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春节是古老文化,不是文物,它是有生命力的人性化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怎么过年?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回答,也需要有民族文化感的企业家回答,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回答。重拾中国年味,需要保持传统,需要修旧如旧,更需要老瓶装新酒,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兼容并蓄,保留内核,与时俱进。唯此,才能让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扬光大,生命力无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